2025年3月25日,春寒还未完全褪去,父亲在这个时节永远地离开了我。他生于1928年12月24日,走过了九十八载的风雨岁月,最终在春光渐盛的日子里,化作了天上的星辰,离我我们而去。
父亲的少年时光,在河南老家这片中原沃土上度过。十八九岁,恰是青春热血的年纪,他当上了民兵连长。彼时通讯与交通极为不便,父亲带着队员们,在平整开阔的农田边、错落有致的村舍旁开展训练。“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一声声响亮的口号,打破乡村的宁静,队员们矫健的步伐,带起阵阵尘土,留下坚毅的身影。
每次前往县上开会,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总是全神贯注聆听,将会议内容一字一句记在心里。回到村里,他把上级的指示准确汇报,把会议精神传达给每一位乡亲。他以质朴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为家乡的安宁与发展贡献力量。
后来,因爷爷在陕西工作,一封口信跨越千里,让父亲背井离乡,奔赴陕西。彼时,爷爷所在的菱角矿,其前身是白水煤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明清、民国时期就有小煤窑在此开采,1954年由私营小窑合并后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正式收归国有。
在菱角矿的日子,艰苦又漫长。装车时,父亲和工友们一锹锹将煤铲上马车与汽车。煤尘无孔不入,不仅沾满他的面庞,钻进他的口鼻,还顺着衣领灌进衣服里。即便如此,他始终坚守,从无怨言。和煤作业时,刺鼻气味与繁重的劳动,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父亲却从不退缩。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父亲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支护队的班长,后又升任队长。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父亲还格外重视安全生产,在他的严格管理下,队里实现了零伤亡的安全目标,多次受到矿上表彰。这些荣誉,是对他多年如一日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
父亲工作时展现出的能力与担当,远不止于此。为拓展煤炭销路,他代表矿上前往渭南售卖煤炭。那时交通不便,父亲常常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漫长的旅程。到达渭南后,他四处奔走,积极联系买家,耐心地介绍矿上煤炭的品质与优势。面对客户的质疑与刁难,父亲从不退缩,凭借着真诚和执着,成功打开了销路,为矿上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为矿区的持续运营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粮食紧缺,我们家的日子也愈发艰难。一家九口人,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粮食定量供应,远远不够全家人吃。为了不让家人挨饿,父亲下班后,常常顾不上休息,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奔赴几十里外的村庄。一路上,坑洼不平的土路让骑行异常艰难,父亲却从未抱怨。到了村庄,他小心地与村民议价,用有限的工资,换取珍贵的粮食。夕阳西下,他“载着来之不易的粮食”,疲惫却坚定地往家赶。这一趟趟的奔波,不知耗费了他多少精力,却为一家人撑起了生存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十多岁的父亲因身体原因,被调到了地面工作,负责管理环境卫生。他依然像从前一样,尽心尽力,将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1982年,父亲退休了,结束了他漫长而又充实的工作生涯。
在生活中,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十分严厉。他的脾气不算好,常常让我们心生畏惧。但正是他的严格要求,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父亲生活十分节俭,他深知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总是以身作则,教导我们珍惜粮食,节约资源。
如今,父亲已经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父亲严厉的目光,仿佛在告诉我:“坚持下去,不要轻易言败。”每当我浪费食物时,就会想起父亲节俭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愧疚。
父亲用他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勤劳、坚韧、负责和节俭,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我知道,父亲并没有真正离开,他只是化作了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他只是化作了月光,默默地陪伴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父亲的教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让父亲的精神在我身上延续下去。
作者:陕西韩城天久注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永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