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盐(矿)地下空间储能科研团队

以青春之我践初心使命用奋斗之姿书时代答卷
张海丽
2025-07-18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这个盐腔边缘形状不规则,定向难度大,如果一不小心提前进腔,很可能功亏一篑。”


“钻井的位置非常关键,我认为可以从盐穴通道位置绕过盐腔,直接打到底部。”


江苏张兴储气库项目现场办公室传出热火朝天的讨论声。夜色渐浓,项目部这场大讨论已经持续了五个小时,大家眼眶都已经布满血丝,但是毫无困意,直到一阵阵“咕噜咕噜”声音传来,才发现晚饭都忘记吃了。


这个大半夜还“激情四射”的团队是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盐(矿)地下空间储能科研团队,团队由16名同志组成,其中正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6名,博士2人,硕士9人,平均年龄37岁。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坚持党建引领,胸怀“国之大者”,在“清洁能源”建设一线展现了青春担当,彰显了青春风采,贡献了青春力量。



直面“烤”验


淮安盐穴压气储能发电项目是江苏首个2×300MW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工程建设任务,建成后将实现首台套全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在项目现场,没有冗长的会议,没有繁复的形式,有的只是登高空、抡大锤、插销钉的实干身影。


七月,酷暑难耐。上午10点,安26-2井场的温度表已经飙升到了39℃,35名同志组成的突击队,24小时轮流上岗,接力奋战直面“烤”验。印有“山东煤田地质”字样的红色工作服在烈日下鲜艳夺目。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非常规能源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项目负责人王明擦着脸上的汗珠,紧盯着现场的“一举一动”。就这样,20天过去了……终于,46米的钻机拔地而起,配套设备顺利进场,比预计时间缩短了10多天。


项目团队以“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现场即战场”的要求,奏响了项目建设奋进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地质报国”初心使命。



深夜鏖战


为了在规定工期内达到注气排卤施工条件,春节期间项目必须正常施工。临近年关,现场工人陆续放假,但项目不能停,吕育林、张正广、江星浩等10名青年毅然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了坚守、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奉献。


腊月二十八,寒风刺骨,连续高强度运转多日的机器不堪重负,陷入了“罢工”状态。地下卤水失去了导流通道,如同被困的猛兽在腔体中不断积聚压力,每分每秒都对井下盐腔造成威胁,一旦突破临界值,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党员先上,攀上高高的脚手架,手动拧着直径一米多的阀门。他们轮番上阵,与时间赛跑,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衣领上瞬间凝成冰碴,从晚上10点一直到凌晨5点,七个小时的漫长鏖战,最终,腔体卤水顺利放压,抢险成功。


王明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重大项目推进到哪里,党员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身边的榜样


“下套管”是钻井施工中极其关键的一步,现场必须24小时有人值守。


现场的“指挥官”——59岁的老党员、正高级工程师滕子军表示,“我必须守在现场,直到下套管工序全部完成!”已是深夜,这位钻探领域的老将宛如“定海神针”般伫立在项目现场,熬红的双眼里透着坚毅与执着。


36个小时寸步不离,他的坚守如同无声的号角,践行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弘扬着“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感染着项目部的每位青年同志,他们并肩作战,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煤田地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盐(矿)地下空间储能科研团队主动服务全省能源战略布局,在全省率先开展盐穴储能地下工程探索和实践,盐穴空间探测、评价和地下工程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21年以来,承担相关项目31项,约占全国的30%。


首创“地-井-腔”协同勘查技术体系,创新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精细探测、大口径复杂地层快速钻进、精准定向对靶等技术,成功破解多夹层盐腔建库难度大、声呐测腔等常规手段不适用的技术难题。参与建设我国首个盐穴储能发电项目——肥城1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该项目于2021年9月23日并网发电,成功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套重大技术装备,拉开了大汶口盆地盐穴储能产业化的序幕,形成盐穴储能地下工程的“山东经验”。


服务泰安“储能之都”建设,助力全国规模最大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向全国盐穴储能项目的地下工程进行技术推广,形成了覆盖“盐穴地质评估与选址-新建储腔设计施工-老腔改造利用-注气排卤测试与运行”的盐穴储能地下工程全链条服务体系,人才团队高端化、规模化建设位居全国盐穴储能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前列。


团队获批山东省首个盐(矿)地下空间储能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获评省能源系统首届“创新工作室”、“第十届杰出工程师团队”等。先后承担省合作地勘基金项目7项,完成4项科技成果鉴定,1项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专业论文39篇、发明专利6项、出版科技专著4部。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时代的煤田地质青年将积极践行“地质报国”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张海丽)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