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价格“雪崩”38%:行业震荡,谁在负重前行?

韩一凡
2025-06-09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2025 年的焦煤市场,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 “过山车”,但方向却是一路向下。5 月单月,焦煤期货价格犹如断了线的风筝,暴跌 20% ,年内累计跌幅更是夸张地达到 38%!这一数据,像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市场,瞬间掀起轩然大波。曾经,焦煤可是被视作 “黑金”,在工业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却陷入这般困境,怎能不让人惊愕。


钢铁行业,作为焦煤的 “头号买家”,正处于低迷的泥沼难以自拔。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萎靡,让建筑钢材需求像被霜打的茄子 —— 蔫了,暴跌 12% 。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使得钢厂纷纷减产自保。河北部分钢厂的焦炭采购量锐减 30%,焦化厂的库存堆积如山,而港口焦煤库存较年初激增 45%,供需严重失衡,价格只能 “一泻千里”。


新能源发电则像一位强势的 “入侵者”,正迅速抢占能源市场的高地。2024 年,风光发电装机容量成功突破 12 亿千瓦大关;2025 年,清洁能源占比首次豪迈地越过 50% 的门槛。每新增 1% 的新能源装机,火电用煤量就乖乖减少 2000 万吨。焦煤在发电领域曾经的 “铁饭碗”,正逐渐被新能源无情地抢走。


环保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博弈也日益激烈。2026 年前完成焦化改造的新规,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中小钢厂在生死边缘挣扎。大型钢企则趁机利用 “长协价”,进一步压低焦煤价格,焦煤企业的议价权被一点点蚕食。更糟糕的是,蒙古低价焦煤到厂价仅 1200 元 / 吨,比山西煤便宜三五十元,在河北市场强势抢占 25% 的份额。


钢铁需求大幅萎缩


在 2025 年的前 4 个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滑 5.2%,这一数据背后,是钢铁行业需求端的巨大变化。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对建筑钢材需求产生了直接而严重的冲击,导致其需求暴跌 12% 。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使得新开工项目数量锐减,对建筑钢材的需求大幅减少,钢厂订单量不足,只能选择减产。


以河北地区为例,部分钢厂焦炭采购量较去年同期锐减 30%。因为下游需求不足,钢厂生产规模缩小,对焦炭的采购量也随之大幅下降。这一变化又迅速传导至焦化厂,焦化厂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只能压缩焦煤库存,减少对焦煤的采购,进而形成了 “需求 — 采购 — 库存” 的负反馈链条。港口焦煤库存也在这一过程中大幅攀升,较年初激增 45% ,市场上焦煤供过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价格自然只能 “跌跌不休”。


新能源发电抢占份额


近年来,新能源发电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2024 年,风光发电装机容量成功突破 12 亿千瓦,占新增装机的 70% ;2025 年,清洁能源占比首次豪迈地越过 50% 的门槛。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其在能源市场中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对传统火电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


据测算,每提升 1% 的风光发电占比,火电耗煤量就将减少约 2000 万吨。这意味着,新能源发电的每一次发展,都在挤压着煤炭作为火电燃料的市场空间。在过去,煤炭是火电的主要燃料,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如今,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崛起,火电的角色逐渐从主要发电方式转变为调峰角色,总量受到限制。焦煤作为火电的重要原料之一,在发电领域的市场份额也随之不断流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环保政策与市场博弈


2025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指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钢铁行业。该指南要求重点区域钢企在 2026 年底前完成焦化环节全流程改造,旨在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动行业绿色发展。但对于许多中小钢厂来说,这一改造要求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以及工艺改进等方面,而这些成本对于原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钢厂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在成本压力下,许多中小钢厂被迫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钢企则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改造,还趁机通过 “长协锁价” 的方式压低焦煤采购成本。他们与焦煤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以较低的价格锁定焦煤供应,进一步削弱了焦煤企业的议价权,使得焦煤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向下游转移。


与此同时,进口煤的性价比优势也成为压垮国内煤价的 “最后一根稻草”。以蒙古焦煤为例,其进口低硫主焦煤到厂价降至 1200 元 / 吨附近,较山西同品质煤低 30 - 50 元 / 吨。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蒙古焦煤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在河北等市场迅速抢占份额,对国内焦煤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国内焦煤市场的竞争压力。


焦煤价格的暴跌,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钢铁重镇和煤企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


钢铁重镇遭受冲击


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在这轮焦煤价格暴跌的浪潮中首当其冲。2025 年,山东的粗钢产量同比减少 8%,这一下滑幅度不仅反映了钢铁行业整体的低迷态势,也直接导致了焦煤需求的大幅下降。随着产量的减少,钢厂对焦煤的采购量也相应同步下滑,许多钢厂不得不削减采购预算,减少焦煤库存。


环保政策的收紧更是让山东的钢铁企业雪上加霜。近期,山东省出台了焦化产能环保改造政策,要求在 2025 年底前完成 60% 产能的改造。这一政策旨在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对于企业来说,却意味着高昂的改造成本和生产调整压力。为了满足环保要求,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这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在成本压力下,企业被迫压缩高能耗生产环节,进一步抑制了焦煤需求。许多高能耗的高炉和焦化设备被关停或减产,导致对焦煤的消费量大幅减少。


唐山、邯郸等传统钢城,也深陷困境。这些城市的焦化企业开工率普遍不足 70%,许多焦化厂的生产线处于半停工状态。由于钢铁需求的萎缩,钢厂对焦炭的采购量大幅下降,焦化厂的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为了减少库存压力,焦化厂只能降低开工率,减少焦炭产量,进而导致对焦煤的采购量锐减。一些焦化厂甚至不得不面临停产的风险,员工失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煤企陷入困境


在焦煤价格暴跌的冲击下,煤企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山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焦煤产地,2025 年产量目标增长 5% ,但现实却与目标背道而驰。省内部分低硫煤企因环保限产被迫减产,而高硫煤因下游接受度低面临滞销压力,价格分化加剧。山西古县某低硫煤企出厂价维持在 780 元 / 吨 ,而同省高硫煤企报价已跌至 520 元 / 吨 ,价差扩大至近 50%。这种价格分化使得煤企的经营状况两极分化,低硫煤企虽然能够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但产量受限;高硫煤企则面临着价格和销量的双重困境,经营压力巨大。


蒙煤、澳煤等进口资源的低价倾销,更是让国内煤企雪上加霜。这些进口煤凭借其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了国内中低品质煤种的生存空间。内蒙古、陕西等地的煤矿库存压力陡增,部分煤矿甚至被迫限产保价。以蒙古焦煤为例,其进口量持续增加,1 - 5 月进口量同比增长 12% ,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月均 300 万吨的增量。大量低价进口煤的涌入,使得国内煤企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销售难度加大,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的资金周转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政策困局与转型阵痛


在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火电灵活性改造成为了必然趋势。这一改造旨在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然而,火电灵活性改造在提升调峰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单位发电耗煤量下降的问题。随着改造的推进,火电机组的效率不断提高,煤炭的利用更加充分,单位发电量所需的煤炭量逐渐减少。这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意味着煤炭消费总量将长期呈下降趋势。


对于依赖传统燃煤发电的西北地区,如宁夏、甘肃,以及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资源型城市,如山西吕梁、内蒙古鄂尔多斯,这种政策导向带来了严峻的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与就业风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煤炭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存度较高。随着煤炭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下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财政收入减少,企业经营困难。许多煤炭企业不得不减产或停产,导致大量员工失业,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了这些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半年展望:寒冬依旧?


中钢协预测,2025 年下半年粗钢产量或再降 4%-6% ,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态势仍在延续,对钢材需求的拖累作用愈发明显。新建楼盘数量的减少,使得建筑钢材的需求持续低迷。从建筑钢材需求来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建筑工程开工率不足,对螺纹钢等建筑钢材的需求大幅下降。螺纹钢作为建筑行业的主要用钢品种,其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了钢厂的生产计划和对焦煤的采购量。


钢厂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库存积压,只能降低焦炉开工率,目前焦炉开工率恐维持在 75% 低位。这意味着焦煤的消耗速度减缓,市场对焦煤的需求进一步萎缩。在这种情况下,焦煤价格缺乏上涨的动力,只能在低位徘徊。


新能源压制加剧


2025 年,风光发电占比突破 30% ,这一数据标志着新能源在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将继续提升。


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直接导致火电开机时间缩短。火电作为传统能源的主要发电方式,其开机时间的减少意味着煤炭发电占比首度跌破 55% 红线。煤炭发电占比的下降,使得焦煤在发电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原本以火电为主,随着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火电的开机时间逐渐减少。在过去,该地区的火电开机时间为每年 5000 小时,而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火电开机时间缩短至每年 4000 小时,煤炭发电占比也从原来的 60% 下降至 50%。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煤炭市场的需求,也对焦煤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焦煤的需求减少,价格下跌。


进口煤冲击难解


蒙古低价煤的大量涌入,给国内焦煤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每月超 300 万吨低价煤涌入国内市场,其价格优势明显,使得国内焦煤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山西新增 6000 万吨产能受限产影响,无法充分释放,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焦煤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价格难以回升。


以河北市场为例,蒙古焦煤凭借其低价优势,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原本河北市场上以山西焦煤为主,随着蒙古焦煤的大量涌入,山西焦煤的市场份额被挤压,价格也受到了影响。山西焦煤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价格,但仍然难以与蒙古焦煤竞争。


唯一希望:取暖季脉冲


10 月后,北方取暖需求或刺激一波补库行情,这对于焦煤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根 “救命稻草”。在取暖季,居民和企业对煤炭的需求会增加,焦煤企业可能会迎来一波销售高峰。


然而,受新能源供热替代影响,煤价反弹空间有限。随着新能源供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新能源供热,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预计最高触及 750 元 / 吨(当前约 700 元) ,除非国际煤价暴涨或煤企集体减产,否则难现实质性反转。


在某城市,原本以煤炭供暖为主,随着新能源供热项目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居民小区采用了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热方式。在取暖季,煤炭的需求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幅增加,焦煤价格的反弹也受到了限制。


破局之路:转型求生


面对焦煤市场的寒冬,企业若想在这场能源革命的阵痛期中突围,就必须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以下是焦煤企业可以考虑的三个主要转型方向。


在当前焦煤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聚焦产品品质,向高端化要利润。一方面,专注低灰低硫优质煤生产,满足钢铁行业对高品质原料的需求。低灰低硫的优质焦煤在炼钢过程中能有效降低杂质含量,提高钢材质量,因此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优化开采和洗选工艺,企业可以提高优质煤的产出比例,满足下游高端客户的需求,从而提升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攻关将高硫煤转化为化工原料。高硫煤由于其硫含量较高,在传统的燃烧和炼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还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导致市场接受度较低。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煤气化、煤液化等工艺,可以将高硫煤转化为甲醇、合成氨、煤制油等化工产品,这些化工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企业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潞安化工集团就成功将煤矿井下的高硫煤,变成了一滴滴金贵的油、一粒粒高端特种蜡、一件件精细化学品、一瓶瓶高端燃料,煤炭从固态变成为液态,生产出高品质的油品。该集团开发的高粘度 PAO 是以煤为基的特种润滑油基础油,开发的高密度柴油、高热氧化安定性航空煤油走在全国前列。通过这样的技术创新,企业不仅解决了高硫煤的销售难题,还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摆脱了 “同质化低价竞争” 的困境。


产业链延伸


构建 “煤 - 焦 - 化” 全产业链是焦煤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焦煤企业主要依赖焦煤的开采和销售,产业结构单一,一旦焦煤市场价格波动,企业的经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过打造全产业链,企业可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企业可以向下游拓展,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如针状焦、煤制油等。针状焦是一种优质的炭素原料,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需求稳定的特点。煤制油则是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替代传统的石油产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市场前景。


以山西某大型焦煤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建设焦化厂和化工厂,实现了从焦煤开采到焦炭生产,再到化工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焦炭和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销售收入;在焦煤市场价格下跌时,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化工产品的生产比例,降低焦煤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成功应对了多次市场危机,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


跨界融合


积极参与 “风光火储一体化” 项目,是焦煤企业拥抱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煤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利用矿区土地发展光伏风电,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矿区的闲置土地资源,降低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本,还可以实现能源的多元化生产,提高企业的能源供应稳定性。


通过 “煤电 + 绿电” 组合,企业可以在不同的能源市场环境下灵活调整能源生产和销售策略,获取稳定的收益。在新能源发电充足的时候,企业可以减少煤炭发电的比例,降低碳排放和生产成本;在新能源发电不足或市场对煤炭需求增加时,企业可以加大煤炭发电的力度,保障能源供应。


盘江股份就积极响应能源转型号召,全力推进 “风光火储” 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建设。在煤电业务上,加快推进盘江新光 2×66 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和盘江普定 2×66 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的建设;在新能源方面,截至 2023 年底,已获取新能源建设指标 375 万千瓦,多个新能源项目已建成并网发电或正在推进中。通过这种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盘江股份不仅降低了对单一煤炭业务的依赖,还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手记:


危机与机遇并存


焦煤价格的暴跌,无疑是传统能源时代落幕的一声巨响,却也是新产业格局缓缓拉开帷幕的前奏。在这场激烈的能源革命大洗牌中,焦煤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之中也必然蕴藏着机遇。


那些能够敏锐洞察市场变化,率先完成 “技术升级 + 模式创新” 的企业,将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实现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整个能源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关键力量。


焦煤价格究竟何时能触底反弹?行业破局的关键因素又在哪里?这不仅是焦煤企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关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