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70后,童年的时光在衡水景县的一个农村度过,回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没有电力的架设,人们无法改变或者改进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夜里没有灯光的通明,除天上闪闪发亮的星星及高悬如镜的月亮外,大地一片黑暗。那个时候,衡水景县农村的夜晚大多是被煤油灯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生活。
煤油灯由装煤油的玻璃或铁质容器、玻璃罩、灯芯和煤油组成,通过燃烧煤油来发光。结构虽然简单,却曾是人们主要的照明工具,几乎家家都离不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煤油灯照亮了父老乡亲的期望,小小的煤油灯是村民们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陪伴。
记忆当中,由于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用品很紧张,尤其是煤油(也叫“洋油”)、火柴(也叫“洋火”)紧缺,都需要凭票供应,当时煤油成了紧俏物资,煤油量少根本不够用。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家常常共用一盏煤油灯。灯芯捻到最小,火苗像黄豆粒一样,做饭的时候,煤油灯在厨房里,一家人便围聚在厨房;吃完饭后,灯又被挪到卧室。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纺线、纳鞋底、缝补衣物,我和弟弟们围坐在一起在煤油灯灯光下写作业,写作业得凑到灯罩口。有时候,忘记了面前的煤油灯,靠的太近了,“呲啦”的一声,吓得一缩头,头上的一小撮头发被烧焦,赶紧用剪刀把烧焦的头发剪掉。那时候村里还没通电也没有电灯的条件下,只有靠一盏小煤油灯,陪伴我渡过了上小学教育阶段的每个夜晚,就是那盏忘不掉的小煤油灯,照亮我的小学生活,照亮过我夜读的书页。
说起煤油灯,还有一段感动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我和弟弟在微弱的煤油灯灯光下写着作业,突然,煤油灯没油了,我哭着大声喊道:“煤油灯没油不亮了,家里也没存放煤油, 我的作业还没做完呢,明天怎么交作业?”正在院子里和母亲说话的邻居家的婶子听到后说道:“不要着急了,我们家还有一瓶,我回家拿过来,给你们家的煤油灯倒点油,先凑合着写完作业。”
直到1974年左右,中国农村地区普遍通电,白炽灯泡照明取代了煤油灯照明,电灯那明亮稳定的光芒,照亮了村民们的生活,也点燃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此后,随着国家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百姓生活。
从过去那昏暗的煤油灯到如今璀璨的万家灯火,不仅是科技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虽然煤油灯远离我们50多年了,可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者: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辛安矿刘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