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煤海的通风“智多星”——记出席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先进个人燕子山矿通风部技术副部长闫小鹏

吕存
2025-05-31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矿千米井下的巷道里,总有一个身影带着便携式风速仪穿梭于风筒与风门之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风压数据。他是闫小鹏,1986年8月出生的矿通风技术“排头兵”,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便将十年青春熔铸进煤海深处的通风脉络里。2014年盛夏,当他第一次穿上沾着煤尘的工装走进综采三队时,或许未曾想过,未来会以技术革新之手,为矿井通风系统装上“智慧引擎”。


扎根一线的技术“筑基者”


从综采三队到通风技术岗的七年蜕变,闫小鹏的成长轨迹刻满了井下巷道的年轮。2014年至2017年,他在综采一线摸爬滚打,液压支架的轰鸣与割煤机的火花里,他揣着笔记本记录每个班次的风量变化,掌心磨出的茧子与风筒的金属箍一样锃亮。2017年转向通风技术工作后,他像块海绵浸入专业领域——对着《煤矿安全规程》逐字批注,在通风机房一待就是通宵,将矿井23条主要通风巷道的阻力系数绘成三维模型刻进脑海。


担任燕子山矿通风部技术副部长以来,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永远放着两套工具:一套是红外风速仪、U型压差计等检测设备,另一套是泛黄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手稿。每天清晨,他都会对照监测系统数据与井下实地检测结果,在通风系统图上用红笔标注风量“敏感区”。2022年雨季前,他通过连续三天的风压追踪,提前发现北翼回风巷因地质变动导致的局部阻力异常,连夜组织技术团队绘制调整方案,将原本需要72小时的系统优化压缩至48小时,避免了一次潜在的通风隐患。


革新破局的创效“攻坚手”


“老工艺就像穿旧鞋,合脚但走不快。”闫小鹏常对团队说。针对矿原风桥设计施工中“混凝土用量大、支护周期长”的痛点,他带着卷尺三进三出施工巷道,在CAD图纸上反复推演。当传统设计还在沿用“钢筋混凝土+碹体支护”模式时,他创新性提出“型钢骨架+预制混凝土板”的装配式结构,将单座风桥的施工工程量减少40%,工期从25天压缩至12天。这项改进不仅让当年风桥维护成本降低65万元,更形成了可复制的《矿井风桥快速施工工法》。


更令人称道的是风门闭锁装置的“气动革命”。过去井下机械闭锁风门需要两人合力才能启闭,闭锁失灵问题每月频发20余次。闫小鹏蹲守风门硐室两周,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开关过程的力学损耗,最终设计出“气动连杆+电磁感应”闭锁系统。当第一套装置在11号煤层回风巷试运行时,老矿工李师傅单手就能轻松推开风门,惊讶地摸着气动缸说:“这玩意儿比咱年轻时的力气还灵便!”该创新不仅解决了“开门难”,更实现了通风设施半自动化控制,一举摘得2022年煤业集团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匠心传承的井下“引路人”


在技术团队眼里,闫小鹏的笔记本是本“活教材”。每一页都贴着现场照片:风门边框的磨损痕迹、风筒接口的漏风点、传感器安装的角度偏差……他创建“三维实景+数据看板”培训模式,带着技术员用激光扫描仪构建井下通风设施数字孪生体,让抽象的风压原理在VR场景中可视化。2023年,他带领的技术小组完成12项现场改进,其中“通风设施二维码管理系统”让设备巡检效率提升50%。


荣誉簿上的烫金文字记录着他的足迹:2023年度煤业集团劳动模范、晋能控股集团先进个人。但对闫小鹏而言,最珍贵的“勋章”是井下巷道里稳定运行的通风系统。当同事问起他保持创新热情的秘诀时,他总会翻开日记本——扉页上抄着大学导师的话:“矿井通风无小事,每一缕风都连着生命通道。”如今,这本泛着煤尘味的日记本仍在续写,最新一页画着他构想中的“智能通风云平台”草图,那些跃动的线条,正勾勒着现代化矿山的呼吸脉络。(吕存)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