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选择了矿山,就注定要与煤炭打一辈子交道,新时代煤矿青年要以实干诠释责任担当,主动到一线去,扎根千米煤海深处才能快速成长,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豁得出。”
张全明,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兴隆庄煤矿党委委员、副矿长。参加工作16年来,他从一名煤矿一线的技术员到山东能源集团科技创新青年人才、第三十三届孙越崎能源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他成长的每一个脚步、每一个阶段无不印证了青年人才的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每一份辛勤的努力,都是对“特别能吃苦”精神的生动诠释;每一次迎战难关、困难、瓶颈,都是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信念的坚定践行。
勇于挑战“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2005年9月,张全明踏入了山东科技大学的校门,攻读采矿工程专业,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四年的大学生涯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格和严于律己的作风。毕业后,他怀揣着对煤炭行业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兴隆庄煤矿,且主动提出要到采掘一线去,从一名技术员做起,因为他觉得干煤矿就要冲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扑下身子,摔打锤炼。
刚分到基层区队之后,张全明便被安排与一名工班长师傅进行“师徒结对”,每天一起下井、一起上井。为了尽快全面熟悉了解现场工艺和一线生产条件,他总是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超额完成下井个数,每个月都要下20多个。根据基层任务实际,他先后到区队生产班、检修班等多岗位、多班次进行轮岗锻炼,虚心向师傅学、向职工学,上井后第一时间记录工作笔记,撰写学习心得,总结积累技术经验。
“在夜深人静的黑夜里,张全明的办公室经常是彻夜通明……”张全明的同事说。在工作中,张全明坚持做到“三不怕”和“三个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多下井、多请教、多思考。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从写措施、制图纸、做报表的基本功入手,勤学习、多请教,养成了干工作就是要严谨、仔细的工作习惯。
为了解决技术管理难题,在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张全明经常在一线与同事们、技术工人们沟通交流,了解需求和想法,科学制定贴合现场实际,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改造。他在基层技术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2014年底他被安排到生产技术科工作,继续如饥似渴地利用点滴时间加强对工程设计、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及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学习,先后完成的《10310运顺作业规程》《10310切眼扩宽安全技术措施》等规程措施在上级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勇于付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张全明经常说,“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18年10月,33岁的张全明被任命为兴隆庄煤矿综掘二区区长。他坚持以身作则,带头盯现场、盯环节、盯进度、抓落实,及时解决制约现场安全生产的难题。在矿井重点接续的B4328边角煤工作面掘进任务中,煤流系统、皮带机、溜子顺序搭接达到十部之多,张全明克服现场条件复杂、顶板压力大、防冲任务重、巷道拐弯抹角多、生产环节复杂等困难挑战,加强现场巡检,有序做好贯通、清底,按期完成了矿井掘进任务,保证了工作面按期安装。
他善于结合工区实际,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路径依赖,提出了“抓安全、保质量、促生产”的管理思路,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分工,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进尺考核、出勤管理等11项管理制度。同时,做好人才培养的“传帮带”工作,当时重点培养的4名技术管理人员陆续成长为科长、区长。
2020年11月,张全明转战来到生产技术科,成为全矿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在这个岗位上,他不仅需要协调采煤、掘进、运输等各个生产系统,还要抓好技术创新等工作,因此他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时调整3300工作面外围生产系统,避免了运顺沿空设计,为工作面回采创造有利条件;对3301(下)工作面设计优化,将工作面长度增至301米,初采阶段采用旋转开采,增收煤炭12.6万吨,创效1920万元;积极推进单轨吊运输网络建设,全年施工单轨吊轨道1万余米,形成了三、六、十采区单轨吊运输网络。
勇于担当“让一线职工劳动更有尊严”
“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用更先进的技术、更智能化的手段减轻工人作业强度,改善作业环境,让一线职工劳动更体面、更有尊严。”张全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2年初,张全明成长为矿副总工程师,积极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作为解决瓶颈问题的突破点。本着“设计先行”的原则,他先后组织召开了40余次技术方案论证会议,完成并确定了大小近100项技术方案的论证。他参与完成的“综掘工作面掘锚一体化技术研究”和“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供电集控与状态智能分析平台”项目先后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张全明进行业务交流2023年5月他成为兴隆庄煤矿副矿长。面对环境复杂的1313工作面,他带领团队超前谋划、多方调研,在一、二切眼创新采用扩安一体化工艺,顺利完成了切眼扩刷与安装的同时施工;通过顺巷安设超前支架、及时旋转调向支架,将传统工艺中单体支柱与顶板的“点(线)接触”变为支架与顶板的“面接触”,大大加强了顶板支护强度。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极大提高了现场的安全保障,工作效率提高约20%,有效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在山东能源集团掘进无人截割试验项目中,张全明作为项目负责人,通过不断优化工艺,在西翼胶轮车辅巷试验成功全站仪+双惯导定位的无人截割技术,单排截割时长可以达到17分钟,实现了无人截割常态化运行;在中翼辅助运输巷,成功试验适应于大坡度、全断面截割的智能截割程序,并通过掘锚机实现永久支护机械化。通过对于智能截割项目的试验应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人则安”。主持完成的“掘进智能无人截割系统”项目获得山东省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作为一名“85后”,张全明多项“军功章”的背后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他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在两个年幼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作为一名父亲的陪伴。“对于这份亏欠,我想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时刻保持躬身不怠的工作作风为企业发展创造新成绩、贡献新力量,才是对家人和企业最好的回报。”张全明说。
择一事、终一生,张全明选择了煤矿,至今已经奋战了16年。16年间,他扑下身子冲在采掘一线,带头盯现场、盯环节、盯进度、抓落实,统筹抓好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项工作;16年间,他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及时破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改造;16年间,他持之以恒以实干为荣、为责、为能,把个人的前途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百里煤海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青春成绩单”。(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