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市场现状:价格跳水,一片哗然

韩一凡
2025-05-09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今年的煤炭市场,宛如坐了一趟疯狂的过山车,尤其是环渤海港口的煤价走势,让整个行业都绷紧了神经。截至目前,环渤海港口煤价已累计下跌了 111 元 / 吨 ,这一数字,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市场参与者的心坎上。而更具震撼性的是,有专家大胆预测,此轮煤价甚至可能跌至 600 元 / 吨。消息一出,业内瞬间炸开了锅,一片哗然。


贸易商们的心态更是几近崩溃,面对不断下跌的煤价,他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降价出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场价格风暴中,他们深知,每一秒的等待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损失,只能想尽办法尽快出货,减少库存积压带来的风险。 大秦线检修期间,煤价曾短暂迎来一丝喘息之机,获得了一定支撑。但好景不长,检修刚一结束,大量煤炭便如潮水般灌向环渤海港口。一时间,各大港口呈现出一幅船少货多的景象,接卸工作困难重重,部分港口甚至不得不采取限制销路不好的菜单装车措施,以缓解港口的压力。


煤价的下跌并非偶然,背后是供需两端的失衡在兴风作浪。


供给侧:国内国外双重冲击


从供给侧来看,国内煤炭产量增长迅猛。今年以来,各大煤矿开足马力,产能持续释放 。先进的开采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让煤炭产量一路飙升,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使得煤炭供给整体处于充足状态。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廉价进口煤大量涌入。这些进口煤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抢占了国内市场份额。海关数据显示,今年进口煤数量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供应压力。 国内产量大增,进口煤又不断涌入,两者叠加,导致煤炭供应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价格自然就被狠狠打压,一路下行。 就好比市场是一个大水池,原本供需平衡时,水位稳定,价格也稳定。但现在国内和进口的煤炭就像两个超大的水龙头,不断往水池里注水,而需求这个 “出水口” 却没有相应变大,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多,煤炭价格这个 “水位” 也就不断下降。


需求侧:下游疲软难挽颓势


再看需求侧,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电厂库存处于高位,前期为了应对可能的能源需求高峰,电厂大量囤煤,如今库存积压严重。就像一个仓库堆满了货物,短时间内根本消化不完,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采购意愿。非电行业如房地产、基建等,表现平平。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相关建筑活动减少,对煤炭的需求大幅下滑;基建项目的推进速度放缓,也导致煤炭的采购量难有起色。这些非电行业曾经是煤炭需求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今却陷入低迷,让煤炭市场需求不振。 下游需求的疲软,就像是给煤炭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进一步拖累了煤炭价格,使其在下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也就只能在这重重压力下,不断下跌,陷入了当前的困境。


大秦线检修的昙花一现


大秦线,作为我国煤炭运输的大动脉,其一举一动都牵扯着煤炭市场的神经。在今年的市场走势中,大秦线检修期间,就像是给低迷的煤价打了一剂 “强心针”。由于检修,煤炭运输量减少,流入市场的煤炭数量相应降低 。根据市场数据显示,检修期间,环渤海港口的煤炭调入量明显下降,市场上煤炭供应减少,使得煤价获得了短暂的支撑。就好比是水流变小了,水的价值在短期内就相对提高了。


然而,这短暂的支撑就如同昙花一现。检修结束后,大量煤炭瞬间涌入市场,各大港口顿时陷入了船少货多的困境。港口的接卸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部分港口不得不采取限制销路不好的菜单装车措施 。这就像是一个原本只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水池,突然被大量的水涌入,水池快要装不下了,只能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来应对。 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让港口的运营压力大增,也让煤价失去了检修期间的支撑,再次面临下行压力。


持续压力下的价格通道


在大秦线检修结束后的这段时间里,港口高库存、铁路进车增多、下游需求持续疲软等因素,就像三座大山,共同压在了煤价身上,推动其进入急速回落通道。 环渤海港口库存原本就处于高位,而铁路进车增多,使得煤炭供应进一步增加 。据相关数据统计,近期环渤海港口的煤炭调进量持续高于调出量,库存不断累积。这就好比一个仓库,不断有货物运进来,却很少有货物运出去,仓库里的货物自然就越来越多。 下游需求的持续疲软,更是让煤价雪上加霜。电厂库存处于高位,对煤炭的采购需求不强烈;非电行业如房地产、基建等表现平平,采购意愿低迷。在这种情况下,煤炭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局面 。就像市场上的商品太多了,而购买的人却很少,商品的价格就只能不断下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煤价在持续压力下,不断下跌,进入了急速回落的通道,让整个煤炭市场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进口煤与贸易商的微妙影响


进口煤市场就像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 “黑匣子”,为煤炭市场的供应端增添了诸多变数。当前,进口煤量虽有收缩,但价格走势却如同迷雾一般,让人难以捉摸。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进口煤曾经引以为傲的价格优势已不再明显 。过去,进口煤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在国内市场分得一杯羹,对国内煤炭价格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现在,随着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煤炭市场价格的波动,进口煤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煤炭发运成本倒挂状态的延续,也让贸易商们在报价时如履薄冰,格外谨慎 。发运成本倒挂,意味着贸易商在煤炭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着成本高于收益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面对高库存的压力,贸易商们也不敢轻易大幅降价抛售煤炭。他们深知,一旦盲目降价,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因此,贸易商们在报价时会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小心翼翼地定价。 这种谨慎的报价策略,就像是给煤价下跌的速度踩了一脚 “刹车”。虽然市场整体呈现出节节败退的态势,但贸易商的谨慎报价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煤价下跌的速度,使得煤价在下跌过程中不至于失控,为市场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缓冲。


触底反弹的曙光与隐忧


随着我国经济动能的超预期表现以及煤炭行业供需格局的逐步改善,煤价在入夏之前似乎迎来了触底反弹的曙光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增长。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需求也随之增加。煤炭行业内部的供需格局也在逐渐调整,供应过剩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积极因素都为煤价的触底反弹创造了条件。 入夏之前,市场的复苏步伐较为缓慢,煤价 “先跌后涨” 几乎成了大概率事件 。在高库存的压制下,煤价的跌幅远远高于涨幅。这就好比一个被重物压住的弹簧,虽然有向上反弹的趋势,但受到重物的阻碍,反弹的力度有限。 港口和电厂的高库存就像两座大山,压在煤价反弹的道路上。即使需求有所增加,但在库存大量积压的情况下,煤价上涨的空间依然受到极大限制 。入夏之前的煤炭价格,即便迎来反弹,也难以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市场仍将在复杂的环境中艰难前行,等待着供需关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市场环境的彻底改善。(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