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2024 年,中国煤炭行业深陷困境,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煤价宛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路暴跌。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年煤价跌幅高达 34%,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曾经价格坚挺的煤炭,如今市场行情急转直下,让众多煤炭企业措手不及。
进口煤也如潮水般疯狂涌入国内市场。2024 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 5.43 亿吨,同比增长 14.4% ,创历史新高。从进口贸易伙伴关系来看,中国煤炭进口主要依赖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蒙古这 4 个国家,自这 4 国进口的煤炭数量在中国煤炭进口总量中占比超 90%。大量低价进口煤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本就严峻的市场形势雪上加霜。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众多煤炭企业纷纷陷入泥沼,亏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超 90% 煤炭企业业绩下滑,19 家已披露 2024 年业绩预告的上市煤企中,10 家实现盈利,9 家亏损。大有能源预计亏损幅度最大,达到 11.16 亿元。冀中能源预计 2024 年 1 - 12 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 亿元至 13 亿元,同比上年下降 73.71% 至 81.8%;华阳股份预计 2024 年 1 - 12 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1.33 亿元至 25.13 亿元,同比下降 51.49% 至 58.83% 。整个行业哀鸿遍野,许多企业甚至到了亏损得连亲妈都不认识的地步,经营状况岌岌可危。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瑞茂通的业绩反差
在这一片惨淡之中,有一家公司却犹如一匹黑马,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它就是瑞茂通(600180.SH)。2025 年 4 月 29 日,瑞茂通发布的 2024 年年报显示,其全年煤炭发运量达到 4313 万吨,其中国际煤炭业务的发运量为 3892.68 万吨,同比增长 17.65% 。在印尼、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瑞茂通成功地将煤炭生意做大做强,仅印尼一个市场就贡献了 185 万吨交易量。
然而,瑞茂通的国内业务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2024 年瑞茂通总营收 314.98 亿元,比前一年少了 86 个亿,直接缩水 21.44%。归母净利润更是从 2.95 亿暴跌到 6659 万,跌幅 77%,相当于每天早上一睁眼就亏掉 62 万。国内煤炭业务成为了 “重灾区”,国内煤炭发运量同比暴跌 34.13%,每吨煤价比上年少了 23.59%。这一涨一跌、一盈一亏之间,瑞茂通国内业务暴跌与海外业务增长的业绩反差显得格外刺眼 。
这种鲜明的业绩反差,不禁让人好奇,在煤炭行业寒冬中,众多企业举步维艰,瑞茂通为何能在海外市场实现逆袭?它究竟凭借着什么独特的优势和策略,在国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实现逆势增长?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智慧和战略眼光?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瑞茂通的海外逆袭之路,探寻其成功背后的奥秘。
海外业务混改模式的成功运用
在海外业务的崛起过程中,印尼市场成为了瑞茂通的关键战场,而其成功的背后,混改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瑞茂通与印尼本地国企 PTBA 携手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开启了一段互利共赢的商业传奇。
PTBA 作为印尼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煤矿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印尼国内多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这些煤矿不仅储量大,而且煤炭品质优良,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瑞茂通则凭借自身在煤炭供应链领域多年的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在销售渠道上,瑞茂通建立了广泛的全球销售网络,能够将煤炭迅速推向国际市场;在物流配送方面,瑞茂通拥有专业的物流团队和完善的物流体系,确保煤炭能够高效、及时地运输到客户手中。
双方的合作可谓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合资公司这一平台,瑞茂通得以充分利用 PTBA 的煤矿资源,确保了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充足性。同时,瑞茂通将自身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市场拓展策略引入合资公司,使得合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双方合作之前,瑞茂通在印尼的内贸煤交易量相对较小,2023 年仅有 100 万吨。而在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后,2024 年内贸煤交易量实现了大幅增长,达到了 185 万吨,增长率高达 85% 。这一显著的增长不仅体现了混改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也为瑞茂通在印尼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有船队的助力
除了混改模式,瑞茂通的自有船队也为其在印尼市场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在印尼雅加达港口,常常能看到瑞茂通的自有货轮忙碌的身影,其中 “CENTURY ZHENGZHOU” 号和 “CENTURY BEIJING” 号尤为引人注目。
“CENTURY ZHENGZHOU” 号是一艘 2024 年新下水的货轮,船体总长 199.85 米,型宽 32.26 米,载重量达 63550 吨,与国内外同类型船相比,该船的载重量更大,油耗更低,能够满足不同排放控制区的航行要求。它和姊妹船 “CENTURY BEIJING” 一起,全年不知疲倦地往返于东南亚航线,跑了 37 趟。这些自有货轮就像是瑞茂通在海上的 “钢铁大动脉”,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运输到目的地。
拥有自有船队,让瑞茂通在运输环节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以往依赖第三方运输公司时,瑞茂通需要支付高额的运输费用,而且运输价格还常常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今有了自有船队,减少了中间环节产生的费用,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据估算,使用自有船队运输煤炭,每吨的运输成本相比依赖第三方运输降低了约 15 - 20% 。另一方面,保障了运输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煤炭运输过程中,时间就是金钱,一旦运输出现延误,可能会导致客户订单无法按时交付,进而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业务。自有船队能够根据公司的业务需求灵活调度,确保煤炭能够按时、安全地送达客户手中,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大豆加工厂的困境
在业务多元化的道路上,瑞茂通进行了诸多探索,其中大豆加工厂的投产是其在农产品领域的重要布局。位于河南沈丘的瑞茂通粮油工厂,宛如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堡垒,占地面积达 [X] 平方米,拥有价值 2.3 亿的德国先进压榨设备。这些设备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压榨技术,具备高效、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理论上每年可加工大豆 120 万吨 ,生产出高品质的豆油和豆粕,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然而,现实却给了瑞茂通沉重的一击。2024 年,这座看似充满潜力的大豆加工厂,在投产首年便陷入了亏损的困境。从财务数据来看,全年光折旧就计提了 4700 万,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折旧费用的产生主要源于工厂购置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虽然性能卓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其价值逐渐损耗,需要通过折旧的方式在财务报表中体现。除了折旧费用,市场行情的低迷也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2024 年,豆油豆粕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据相关市场数据显示,豆油价格相比上一年度下跌了 [X]%,豆粕价格也下跌了 [X]% 。在这种情况下,瑞茂通生产的豆油和豆粕难以以理想的价格出售,销售收入大幅减少,无法覆盖高昂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投产首年直接拖累利润,净利润为 - 1.94 亿。
生物柴油业务的机遇
与大豆加工厂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茂通的生物柴油业务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倡导绿色能源、积极推进碳减排的大背景下,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液体生物燃料,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瑞茂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趋势,提前布局生物柴油业务,通过与海新能科、朗坤环境等企业合作,整合各方在生物柴油领域境内外的优势资源,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瑞茂通建立了完善的采购和销售体系。在原料采购方面,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在全球的资源渠道,从马来西亚等地采购优质的棕榈油渣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这些棕榈油渣价格相对低廉,且供应稳定,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销售环节,瑞茂通凭借其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将生物柴油成功打入欧盟市场。2024 年,生物柴油业务实现营收 52.66 亿,其中有 31 亿来自欧盟市场。公司将在马来西亚采购的棕榈油渣,运输到江苏港进行加工,加工后的生物柴油转手卖给荷兰壳牌等国际知名企业。由于欧盟对生物柴油的需求旺盛,且当地对生物柴油的环保标准较高,使得瑞茂通生产的生物柴油在欧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每吨净利比国内高出 400 元。这一利润优势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公司在生物柴油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易煤网的困境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瑞茂通也积极投身其中,推出了易煤网,试图在煤炭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易煤网自上线以来,凭借其丰富的资讯内容和便捷的交易服务,吸引了大量用户。打开易煤资讯 APP,便能看到其拥有 30 万 + 篇行业报告,阅读量破百万,注册用户数量也高达 2.9 万,在煤炭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然而,高用户量并未转化为可观的收入。2024 年,易煤网平台总收入仅 4785 万,这一数字与平台的运营成本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甚至不够支付技术团队的工资。易煤网盈利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煤炭行业数字化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众多企业纷纷推出类似的平台,市场份额被严重瓜分。除了一些大型煤炭企业自身打造的数字化平台,还有不少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试图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这些竞争对手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各有优势,给易煤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从商业模式上分析,易煤网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目前,易煤网主要以资讯服务、交易服务、物流仓储服务、检测服务等为主,盈利方式主要依靠收取服务费。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难以支撑平台的持续发展。在资讯服务方面,虽然平台提供的行业报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付费资讯的接受程度较低。在交易服务方面,煤炭交易涉及金额巨大,交易流程复杂,用户往往更倾向于传统的线下交易方式,对线上交易平台的信任度有待提高。此外,物流仓储服务和检测服务也面临着成本高、利润薄等问题,难以成为平台的主要盈利点。
合资公司的成功
与易煤网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茂通与山西焦煤、厦门象屿等国企成立的合资公司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公司的现金牛。这些合资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成本控制,实现了盈利的稳步增长。
以瑞茂通与山西焦煤成立的合资公司为例,该合资公司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山西焦煤作为国内煤炭行业的巨头,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先进的开采技术。瑞茂通则凭借其在煤炭供应链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为合资公司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双方合作后,合资公司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煤炭供应,还能够借助瑞茂通的销售渠道,将煤炭快速推向市场,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在成本控制方面,合资公司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山西长治,瑞茂通占股 49% 的混改公司利用自身的铁路专线特权,大大降低了煤炭运输成本。据了解,该合资公司的煤炭运输成本压到每吨公里 0.12 元,比市场价低 18% 。这一成本优势使得合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以更低的价格销售煤炭,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市场份额。此外,合资公司还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盈利能力。据统计,2024 年,瑞茂通与山西焦煤、厦门象屿等国企成立的 7 家合资公司,默默贡献了 1.41 亿投资收益,成为了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
全球贸易布局与风险
在全球贸易的大棋盘上,瑞茂通积极落子,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船队规模的扩张是其重要战略之一,2024 年,瑞茂通的船队规模扩大到 19 艘,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
从船队的构成来看,其中有 6 艘是载重 8 万吨以上的大船,这些大船犹如海上巨擘,在全球贸易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以 “世纪北京” 号和 “世纪郑州” 号为例,它们不仅载重量大,达到 63550 吨,而且在设计和性能上具有诸多优势。在油耗方面,相比同类型船只,它们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油耗降低了 [X]%,这在燃油成本高昂的今天,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航行适应性上,它们能够满足不同排放控制区的航行要求,无论是在环保要求严格的欧洲海域,还是在其他地区,都能畅通无阻。
这些船只的航线布局广泛,覆盖了全球多个重要区域。它们频繁往返于澳洲 - 中国航线,这条航线是瑞茂通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澳洲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之一,对煤炭的需求量巨大。瑞茂通通过自有船队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营,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运输,满足了国内市场对煤炭的部分需求。据统计,“世纪北京” 号和 “世纪郑州” 号平均每月往返澳洲 - 中国航线 [X] 次,每次运输煤炭 [X] 万吨,为公司在国际煤炭贸易中赢得了先机。
除了澳洲 - 中国航线,瑞茂通的船队还活跃于东南亚、南美洲、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航线上。在东南亚,船队主要运输来自印尼等地的煤炭,满足当地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南美洲和北美洲,船队参与到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运输中,为全球资源的流通做出了贡献;在非洲,船队助力当地的资源开发,将非洲的矿产资源运往世界各地,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通过这些广泛的航线布局,瑞茂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物流网络,将不同地区的资源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提升了公司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汇率风险的挑战
然而,在瑞茂通积极拓展全球贸易的过程中,汇率波动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公司 74% 的进口业务用美元结算,这使得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汇率波动紧密相连。2024 年,人民币升值成为了影响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因人民币升值,公司直接损失 1.2 亿 。这一损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口业务中,由于人民币升值,同样数量的美元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导致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出口业务中,以美元计价的货物兑换成人民币后,收入减少,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为了应对汇率风险,瑞茂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外汇管理部门,该部门由一批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组成,他们密切关注国际外汇市场的动态,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的分析工具,对汇率走势进行精准预测。在签订贸易合同前,外汇管理部门会根据汇率预测结果,为业务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确定合适的结算货币和结算时间。公司还积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公司签订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合约,锁定汇率波动风险。在一笔价值 1000 万美元的进口业务中,公司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约,锁定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避免了因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进口成本增加。
然而,这些应对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银行收取的套期保值保费较高,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在一些情况下,套期保值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完全抵消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在市场汇率波动剧烈且超出预期时,即使进行了套期保值,公司仍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从财务数据来看,尽管公司采取了应对措施,但 2024 年因汇率波动导致的损失仍达到 1.2 亿,这表明公司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应对策略,以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韩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