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原煤产量大揭秘:增长背后,各省态势几何?

韩一凡
2025-04-26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在能源领域的版图中,原煤产量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为我们揭开了 2025 年 3 月及一季度原煤生产的神秘面纱。2025 年 3 月份,全国原煤产量如同一匹黑马,达到 44058 万吨,同比增长 9.6%,这一数字不仅是自身的突破,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 ,彰显着我国煤炭生产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一季度累计产量也同样出彩,120260 万吨的成绩,同比增长 8.1%,拿下同期新高的桂冠。在全国产量一片向好的大背景下,各省的原煤产量数据也是亮点十足,竞争激烈。


3 月份原煤产量排名中,内蒙古以 12363.8 万吨的产量再次拔得头筹,同比增长 1.9%,且产量创下自身历史新高,更是成为全国各省月度产量中的新高。山西以 11383.1 万吨紧随其后,同比增长 19.6%,同比增幅创下了 2020 年 12 月份以来的新高,虽然与首位失之交臂,但增长势头强劲。陕西省则以 6923.8 万吨位居第三,同比增长 6.7% ,同比增幅也创下了 2022 年 9 月份以来的新高。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各省在原煤生产领域的发力,也能看出整个行业的活力与潜力。



全国原煤3 月产量创历史新高


2025 年 3 月,全国原煤产量达到 44058 万吨,同比增长 9.6%,这一数据意义非凡,成功创下历史新高 。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反映出我国煤炭产业在生产能力和效率上的显著提升。一方面,技术革新在煤炭开采领域持续发力,自动化采煤设备如采煤机、掘进机等应用愈发广泛,2025 年自动化采煤比例预计超过 50%,大大提高了开采效率,使得煤炭产量得以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大幅增长。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矿区借助 5G 通信与机器人系统,井下应急响应效率提升 80%,年均减少人工干预超万次,为原煤产量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与引导为煤炭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各地政府积极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先进产能释放,使得煤炭生产更加规模化、高效化。以山西为例,尽管在安监政策下,去年同期产量基数偏低,但在政策鼓励先进产能释放的推动下,今年 3 月产量达到 11383.1 万吨,同比增长 19.6% ,增幅创下 2020 年 12 月以来新高。


从市场供需角度而言,3 月原煤产量创新高,也对稳定煤炭市场价格起到关键作用。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其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电力、钢铁、化工等多个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稳定性。当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煤炭价格的波动幅度得到有效抑制,避免因供应短缺导致价格大幅上涨,从而保障了下游产业的平稳发展。


一季度产量同期领先


一季度累计产量 120260 万吨,同比增长 8.1%,拿下同期新高,这一成绩反映出我国煤炭行业在开局阶段的强劲发展态势。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首先得益于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加大,以及电力需求的逐步攀升。在电力生产中,火电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但火电在供电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3 月份规上工业火电降幅放缓,为煤炭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使煤炭生产企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再者,一季度产量的增长也与煤炭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和产能优化紧密相关。“十四五” 期间,煤炭产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千万吨级大型煤矿数量增至 83 处,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 99.32%,智能开采技术加速落地,全国 50% 以上产能实现智能化运行。智能化升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安全风险,使得煤炭企业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提升产量,为一季度的亮眼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煤产量排名前三甲:内蒙古、山西、陕西


在 3 月份的原煤产量排名中,内蒙古、山西、陕西位列前三甲,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实力。内蒙古原煤产量达 12363.8 万吨,再次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 1.9%,且产量创下自身历史新高,更是成为全国各省月度产量中的新高。内蒙古在煤炭生产领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丰富的煤炭储量和成熟的开采技术是产量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鄂尔多斯作为内蒙古的煤炭主产区,拥有多个大型煤矿,如神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等,这些煤矿通过不断引入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实现了高效生产。此外,内蒙古在煤炭运输方面也具备优势,铁路、公路等运输网络不断完善,保障了煤炭的顺利外运 ,为其产能释放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使得其在面对市场需求时,能够快速响应,进一步扩大产量。


山西以 11383.1 万吨的产量紧随其后,同比增长 19.6%,同比增幅创下了 2020 年 12 月份以来的新高。山西同比增幅高,主要归因于去年同期的基数偏低 。去年山西在安监政策的严格管控下,部分煤矿生产受限,导致产量下滑。而今年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煤矿生产的逐步恢复,先进产能得以释放,产量实现大幅增长。例如,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多个煤矿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产量显著提高。尽管山西同比增幅显著,但因内蒙古 3 月份原煤产量创历史新高,使得山西再次错失首位。不过,山西作为传统煤炭大省,拥有深厚的煤炭产业底蕴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未来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有望在产量上实现新的突破 。


陕西省以 6923.8 万吨位居第三,同比增长 6.7% ,同比增幅也创下了 2022 年 9 月份以来的新高。陕西的煤炭产量一直较为平稳,这得益于其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稳定的生产运营。陕西煤业作为陕西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加强资源整合,保持了产量的稳定增长。旗下的陕北矿区是陕西的重要煤炭产区,该矿区依托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煤炭的高效开采和安全生产。同时,陕西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大对煤炭洗选、转化等环节的投入,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煤炭行业的地位 。


其他重点省份表现


除了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其他省份在原煤生产方面也有各自的亮点。新疆 3 月份原煤产量为 5146.6 万吨,同比增长 20.6%,位居第四。新疆煤炭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煤炭产业发展迅速。随着疆煤外运铁路的扩容、国家管网集团的成立和西气东输管道的落成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疆煤炭的运输难题得到缓解,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刺激了煤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实现快速增长。例如,新疆准东地区的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了开采效率,产量大幅提升。


从同比情况来看,有 4 省份增幅超过两位数,增长最为明显的是湖北,同比增长 57.8%,其次是黑龙江 (39.1%)、新疆、山西。湖北原煤产量的大幅增长,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有关。一些新建的煤炭项目投产,为湖北的原煤产量增长注入了新动力。黑龙江的高增长则可能得益于当地煤炭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能释放,部分煤矿通过采用新的开采技术,提高了煤炭回收率,从而增加了产量 。


产量占比及变化趋势


“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作为我国传统的煤炭主产地,其产量占比情况备受关注。3 月份,“三西” 合计原煤产量 30670.7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 2662.7 万吨,增长 9.51%;占全国原煤产量的 69.61%,较去年同期收窄了 0.53 个百分点。尽管 “三西” 产量合计增长,但占比却出现收窄,这表明其他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速度相对更快,我国煤炭生产格局正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新疆等新兴煤炭产区的崛起,其产量增长迅速,在全国总产量中的占比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一些非传统主产区通过技术改造和政策引导,煤炭产量也有所增加,使得 “三西” 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挤压 。


原煤产量 1000 万吨以上的省份有 5 个,与去年同期一致;合计生产原煤 37200.3 万吨,同比增长 11.34%,占全国产量的 84.43%,占比较去年同期收窄 2.24 个百分点。这同样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的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产量大省,其他省份在煤炭生产领域的贡献逐渐增大。一些原本产量较小的省份,通过加大对煤炭产业的投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产量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煤炭生产的区域布局 。


宏观经济回暖刺激需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疫情后逐步回暖,许多行业复苏迹象明显。伴随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道路、桥梁、房地产等项目的大规模开工,对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这些行业的生产离不开煤炭作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支撑,例如钢铁生产中,煤炭用于炼焦,为钢铁冶炼提供热量和还原剂,这直接拉动了对原煤的需求。制造业的逐步复苏同样显著,各类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线,使得工业用电量大幅上升。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火电仍占据重要地位,约占总发电量的 60% - 70% 。火电的主要燃料是煤炭,工业用电需求的增长,必然促使电厂加大煤炭采购量,从而推动煤炭生产企业提高原煤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 年 1—2 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达到了 7.7 亿吨,日均产量达到 1297 万吨,相较于 12 月份的增速加快了 3.5 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工业生产线的扩张,也显示了整体市场需求的上升 。


政策利好与技术升级助力产能提升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在能源生产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为了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尤其是煤炭这样的基础能源,国家鼓励煤炭企业提升产能。例如,在一些煤炭主产区,政府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煤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同时,许多煤矿在技术上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自动化采煤设备如采煤机、掘进机等在煤矿中的应用愈发广泛,2025 年自动化采煤比例预计超过 50%。这些设备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开采,减少人工操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开采效率。以神华集团的部分煤矿为例,通过引入智能化采煤系统,采煤效率提高了 30% - 50%,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原煤产量 。此外,煤矿在通风、排水等辅助系统的技术升级,也为原煤产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使煤矿能够在更稳定、高效的环境下进行生产 。


能源结构中其他能源的影响


除原煤外,2025 年 1—2 月份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情况同样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原油产量为 3504 万吨,略有下降 0.2%;天然气产量为 433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3.7%。虽然原油生产基本稳定,但面对全球能源需求转型的压力,中国在天然气的生产上却保持了增长,反映出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努力与决心。原油产量的相对稳定,使得煤炭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压力相对减小,为煤炭产量的增长提供了一定空间。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能源结构的优化,但由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相对较低,短期内难以对煤炭的主导地位产生重大冲击,煤炭仍然是满足能源需求的重要支撑。


在电力生产方面,1—2 月份的发电量同比下降了 1.3% 至 14921 亿千瓦时。尽管火电与水电的趋势相对不如预期,风电与太阳能发电则显示出较强的增势,分别增长了 10.4% 和 27.4%。这种电力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得火电在电力供应中的份额相对下降,但由于火电基数较大,其对煤炭的需求仍然是支撑原煤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储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火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其在电力供应中依然不可或缺,从而维持了对原煤的一定需求,间接促进了原煤产量的增长 。


“三西” 主产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我国煤炭产业的版图中,“三西” 地区作为传统主产地,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数据显示,尽管 “三西” 在原煤生产上仍有诸多创纪录情况出现,但产量增幅呈收窄趋势,占比也在持续下滑 。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从挑战角度来看,首先是资源开发的瓶颈。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三西” 地区部分煤矿资源逐渐枯竭,开采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以山西为例,其煤矿以井工矿为主,埋深 1000 米以浅煤炭资源查明率达到 95%,尚未利用的资源多在中深部,开采不仅技术难度大,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安全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增长。


其次,环保压力日益增大。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对煤炭行业的环保要求也愈发严格。“三西” 地区的煤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升级,如安装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等,以降低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 。


再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除了传统的 “三西” 主产地,新疆等新兴煤炭产区以及一些非传统主产区的崛起,使得煤炭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这些地区凭借资源优势、政策支持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市场份额争夺中给 “三西” 地区带来了巨大压力 。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三西” 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一方面,技术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煤炭开采领域的不断应用,“三西” 地区的煤炭企业有机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例如,山西全省累计建成 244 座智能化煤矿、1594 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达到 60.48%,带动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 83% 以上,有效实现了 “减人、增安、提效”。通过智能化升级,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


另一方面,政策导向为 “三西” 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支持。政府鼓励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如煤制油、煤制气、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等,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同时,推动煤炭与电力、化工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助于 “三西” 地区摆脱对单纯原煤生产的依赖,还能提升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


全国原煤产量走势预测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和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未来全国原煤产量走势将呈现出复杂的态势。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在短期内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尤其是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对煤炭产生持续的需求。例如,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对钢铁、水泥等产品的需求增加,进而拉动煤炭需求 。


在政策导向方面,国家将继续坚持能源安全新战略,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一方面,会合理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确保煤炭市场供需平衡;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监管,推动煤炭行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在政策的引导下,煤炭产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既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也不会急剧下降 。


能源结构调整是影响未来原煤产量走势的关键因素。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我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逐渐下降,对原煤产量增长形成一定制约。然而,由于煤炭具有资源丰富、价格相对稳定、供应可靠等特点,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预计未来全国原煤产量将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入,逐渐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在短期内,受经济发展需求和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原煤产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同时,煤炭行业也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的能源格局中找到自身的发展定位 。


记者手记


2025 年 3 月及一季度原煤产量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我国煤炭行业在当下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从数据中,我们看到了增长的喜悦,也察觉到了趋势变化带来的挑战。3 月全国原煤产量创下历史新高,一季度累计产量拿下同期新高,这不仅是产量数字的攀升,更是我国煤炭行业在技术革新、政策推动下生产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的有力见证。


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份在原煤产量上各展风采,“三西” 地区虽在产量上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增幅收窄和占比下滑的趋势,也让我们意识到行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新疆等新兴产区的崛起,以及其他省份产量的增长,使得煤炭生产版图愈发多元化 。


深入探究产量增长的原因,宏观经济回暖刺激了需求,政策利好与技术升级助力产能提升,能源结构中其他能源的发展也对煤炭生产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前原煤产量的增长态势 。


展望未来,“三西” 主产地在面临资源开发瓶颈、环保压力和市场竞争等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全国原煤产量走势预计将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入,逐渐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煤炭行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适应新的能源格局 。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其产量变化不仅关乎能源行业的发展,更与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紧密相连。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这些数据背后的经济、政策和行业因素,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我国能源行业朝着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