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在能源市场的动态变化中,港口动力煤价格走势一直备受瞩目。经过近 20 天的价格稳定期后,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清晰显示,4 月 16 日,CCI5500 动力煤价格报收于 671 元 / 吨,较前一期下跌 1 元 / 吨 。尽管这 1 元的跌幅看似微小,但在稳定已久的市场中,却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而 CCI5000 及 CCI4500 动力煤价格分别稳定在 597 元 / 吨、525 元 / 吨,与前一期持平,这种价格的差异化变动,让市场参与者纷纷猜测其背后的原因,也引发了我们深入探究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 CCI5500 的价格微调?这一变化又会对后续的动力煤市场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呢?
原因剖析:多因素致报价松动
在煤炭市场,贸易商的心态和决策对价格走势起着关键作用。近期市场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需求持续不振,短期内也难以看到明显的改善迹象。这种持续的困境使得市场信心逐渐减弱,贸易商们的情绪也愈发悲观。就像唐山港某贸易商所说,现在市场有价无市,需求极度匮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降价出货成为了许多贸易商无奈的选择。当市场前景不明朗,库存积压的压力不断增大时,贸易商们为了回笼资金,避免更大的损失,只能选择降低价格,以求尽快出货。这种心态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的报价策略,推动了价格的下行。
北方港口大规模封航解除后,港口的去库进程虽然略有加快,但库存仍然处于高位。库存居高不下,就如同悬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市场的稳定。随着全国气温普遍回升,部分地区高温天气来临,电力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库存不能及时降低,不仅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和仓储资源,还可能导致后期旺季市场也难以出现预期的繁荣。朔州某贸易商就指出,中转港库存偏高的情况下,继续挺价意义不大,下调价格去库,或许还有机会在后续市场反弹中获益。这种库存压力,成为了贸易商下调价格的重要动力,他们希望通过价格调整,吸引买家,加快库存消化,为后续市场变化做好准备。
近期产地煤价开始走弱,这对港口动力煤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产地煤价是港口动力煤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产地煤价下降,成本端对港口动力煤价格的支撑力度就会减弱。贸易商在考虑报价时,成本是关键因素之一,成本支撑不足,贸易商挺价的意愿自然同步减弱。部分贸易商出货积极性提升,报价出现松动,试图通过降低价格来维持市场竞争力。产地煤价的波动,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整个煤炭市场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价格调整,使得港口动力煤价格也难以独善其身,不得不跟随市场趋势做出改变。
供需现状:供应宽松需求低迷
在当前的动力煤市场中,供应端呈现出明显的过剩态势。从国内产量来看,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产量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 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 4.4 亿吨,同比增长 9.6%,增速比 1—2 月份加快 1.9 个百分点 ;1—3 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 12.0 亿吨,同比增长 8.1%。进入二季度,尽管安全生产风险和汛期灾害交织叠加,但随着产地煤矿安监趋于常态化,煤矿生产受到的影响日益弱化。陕西、山西等煤炭大省纷纷出台政策,要求全力抓好煤炭稳产增产,预计二季度产地煤炭供应将维持高位。
进口方面,虽然 3 月全国进口煤及褐煤 3873.2 万吨,环比增长 12.7%,但同比却下降 6.4%,且低于 2023 年 3 月的进口量水平,1-3 月累计进口煤及褐煤 11484.6 万吨,同比下降 0.9%,这是自 2023 年以来首次转为累计同比负增长。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令市场观望情绪蔓延,加之汇率持续波动,终端采购进口煤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不过,即便进口量有所减少,在国内产量高企的情况下,整体供应仍较为宽松。
中转港库存也持续处于偏高状态。以环渤海主要港口为例,其库存虽在大秦线检修等因素影响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区间。高库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仓储资源和资金,还对市场价格形成了压制,使得贸易商出货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过剩局面。
需求端的表现则与供应端形成鲜明对比,持续处于不振状态。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火电的挤压作用愈发明显。3 月份,规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 9.5%、23.0%、8.2%、8.9%,而规上工业火电同比下降 2.3% 。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逐渐提高,火电的市场空间受到压缩。同时,当前正值动力煤消费淡季,火电机组检修较多,预计四月底五月初,电煤消费量或继续走低。电厂库存普遍偏高且有长协煤保障,对市场煤的采购意愿持续偏弱。
非电行业方面,表现也较为平淡,没有明显的起伏。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对动力煤的需求没有出现明显增长,整体市场需求缺乏有力支撑。受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受到扰动,进而对煤炭消费形成抑制。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对动力煤等能源的需求也随之下降,使得本就低迷的动力煤市场需求雪上加霜。
未来展望:压力与机遇并存
展望未来,动力煤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价格下行压力依然显著。国内煤炭产量在政策推动和生产技术提升的背景下,预计将继续维持在高位水平。陕西、山西等主要产煤省份不断加大煤炭稳产增产力度,新的产能项目陆续投产,使得煤炭供应持续增加。进口煤方面,尽管当前进口量有所减少,但国际市场煤炭供应充足,一旦价格和市场条件发生变化,进口量仍有可能回升,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
需求端的疲软态势预计也将持续。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火电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国家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的快速建设,使得火电在电力供应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消费淡季,火电机组检修频繁,进一步减少了对动力煤的需求。非电行业的低迷表现也难有改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对动力煤的需求不振。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进而抑制了煤炭消费的增长。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动力煤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在下行压力的阴影下,动力煤市场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支撑因素。目前进口煤价格偏高,部分终端用户可能会将原本用于采购进口煤的需求转向内贸市场。这对内贸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需求,对动力煤价格形成支撑。当进口煤价格高于国内煤价时,终端用户为了降低成本,会更倾向于采购国内动力煤,从而提高国内动力煤的市场份额和价格竞争力。
如果本轮降价能够有效实现中转港去库的目标,叠加提前到来的高温天气影响,动力煤市场需求有望增加,价格也可能出现反弹。当库存降低到合理水平,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一旦高温天气导致电力需求大幅增加,火电发电量上升,对动力煤的需求也会相应增长。这种情况下,动力煤价格有望迎来反弹,市场行情可能会得到改善。不过,这种情况最早可能也要到 5 月上中旬才会出现,在此之前,市场仍需经历一段调整期 。(韩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