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煤价沉浮,行业冷暖几何?

韩一凡
2025-04-22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时光倒回到 2015 年,煤炭行业深陷泥沼,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彼时,产能过剩的阴霾笼罩着整个行业,犹如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煤矿的产量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需求,大量煤炭堆积如山,无人问津。动力煤价格更是如自由落体般暴跌,北方港口 5500 大卡动力煤价格一度惨跌至 365 元 / 吨左右的极低水平,这一价格,几乎击穿了所有人的心理防线。


煤矿企业在这场风暴中苦苦挣扎,严重亏损成为常态。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只能无奈减产甚至停产。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纷纷裁员,大量矿工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那些没有被裁掉的矿工,日子也并不好过,他们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要面对微薄的工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


在山西的一些煤矿小镇,曾经热闹繁华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曾经,这里因为煤矿而繁荣,矿工们下班后会在街道上喝酒聊天,享受短暂的闲暇时光。可如今,许多店铺因为生意惨淡而关门大吉,街道上弥漫着一股萧条的气息。矿工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寻找兼职,哪怕是最辛苦、最廉价的工作,他们也会争着去做。有些矿工为了多赚一点钱,不惜冒险去一些小煤窑工作,这些小煤窑安全设施简陋,事故频发,可对于走投无路的矿工们来说,这似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河南的一个煤矿社区,一位老矿工回忆起那段日子,眼眶不禁湿润了。他说,当时自己的孩子正面临升学,可家里却拿不出学费。为了凑钱,他每天下班后都去附近的工地打零工,回来后还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身心俱疲。像他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煤矿社区里并不少见,许多家庭因为煤价暴跌而陷入了经济危机,生活的希望变得无比渺茫。


供给侧改革带来转机


在行业至暗时刻,曙光悄然降临。2016 年,一场意义深远的供给侧改革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到奄奄一息的煤炭行业中。国务院高瞻远瞩,出台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这份文件犹如一盏明灯,为困境中的煤炭行业指明了方向。


文件明确提出,要用 3 至 5 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 5 亿吨左右、减量重组 5 亿吨左右。这一举措旨在坚决淘汰那些落后产能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顽疾。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行动起来。山西,这个煤炭大省,率先严格执行 276 个工作日生产规定,要求煤炭企业大幅减量生产。曾经热火朝天、日夜不停运转的煤矿,如今按照规定有序调整生产节奏。许多小型煤矿,由于技术落后、产能低下,在这场改革中被无情淘汰。而那些大型煤矿企业,则积极响应政策,主动减产,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经济复苏的春风也开始吹拂。随着国内经济逐渐回暖,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煤行业率先复苏,它们对煤炭的需求急剧增加,如同久旱逢甘霖,为煤炭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煤炭价格也随之触底反弹,开启了上行周期。


在陕西的榆林地区,曾经因为煤价暴跌而陷入困境的煤矿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利好下,逐渐走出了阴霾。当地一家大型煤矿企业的负责人回忆说:“2016 年之前,我们的日子真的很难过,煤炭卖不出去,资金链紧张,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但是供给侧改革实施后,我们按照政策要求,关闭了一些落后产能,同时加大了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了煤炭的产量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复苏,我们的煤炭订单越来越多,价格也不断上涨,企业终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生产重心逐渐向晋陕蒙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2017 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等 8 个地区生产原煤均超过 1 亿吨,产量共计 30.6 亿吨,占全国产量的 86.8%,比 “去产能” 政策实施前的 2015 年提高了 3.0 个百分点 。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先进的开采技术,成为了煤炭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2017 - 2019:波动与调整


2017 年,煤炭市场在供给侧改革的余波和经济复苏的持续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波动态势。北方港口动力煤价格波动区间约为 550 - 720 元 / 吨,价格在这个区间内上下起伏,如同在波涛中行驶的船只,时而冲上浪尖,时而跌入谷底。这一年,煤炭行业在调整中继续前行,企业们努力适应着新的市场环境。


时间来到 2018 - 2019 年,煤炭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供给端,前期政策刺激下的产能释放效应逐渐显现,煤炭产量稳步增加。煤矿企业在技术升级和政策引导下,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大量煤炭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而需求端,经济增长虽仍保持一定速度,但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耗煤产业增速放缓,对煤炭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动力煤价格整体呈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


在山东的一家大型煤炭企业,2018 年上半年还沉浸在市场回暖的喜悦中,订单不断,生产繁忙。然而到了下半年,随着市场形势的转变,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寒意。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负责人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库存开始逐渐积压,为了减少库存压力,我们不得不降低价格销售煤炭。可是价格降得越多,利润就越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许多煤炭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一些企业加大了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试图通过提高煤炭附加值来增加利润。例如,神华集团在这一时期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旗下的电厂采用先进的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有效降低了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同时提高了发电效率。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涉足非煤产业,多元化发展。陕西的一家煤炭企业投资建设了化工园区,利用煤炭作为原料,生产甲醇、烯烃等化工产品,拓展了业务领域,降低了对煤炭单一业务的依赖。


在这两年间,煤炭价格的震荡下行也对相关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力企业作为煤炭的主要消费方,成本有所下降,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许多电厂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了发电效率和供电稳定性。然而,对于煤炭运输行业来说,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煤炭运输量的减少,导致许多运输企业业务量大幅下滑,一些小型运输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在山西大同,曾经繁忙的煤炭运输公路上,车辆明显减少,路边的许多运输服务站生意冷清,不少店铺关门歇业。


2020 - 2021:疫情下的疯狂攀升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场凶猛的海啸,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和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煤炭行业也未能幸免。疫情爆发后,各国纷纷采取封锁措施,工厂停工、物流受阻,全球供应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煤炭行业面临着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双重挑战,市场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和严峻。


在供给端,国内煤矿安全检查升级,力度不断加大,众多煤矿为了达到安全标准,不得不进行停产整顿或减产作业。曾经忙碌的矿区,如今机器声减少,产量明显下降。同时,澳洲进口煤禁令的实施,也对煤炭供应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前,澳大利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之一,禁令实施后,大量原本依赖澳洲进口煤的企业,不得不四处寻找新的供应渠道,这使得国内煤炭市场的供应更加紧张。


而在需求端,情况却截然不同。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迅速复苏,工业生产全面恢复,用电量急剧增加。许多工厂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生产损失,开足马力生产,对电力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电占比超过 60%,这就意味着煤炭作为火电的主要燃料,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却因疫情陷入低迷,大量订单涌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煤炭需求的持续攀升。


更糟糕的是,水电出力不足的问题也在此时凸显出来。2020 - 2021 年,部分地区降水异常,水电站的发电量无法达到预期,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电力供应更加依赖火电,煤炭的需求进一步被放大。在这样的供需错配格局下,煤炭市场的天平严重失衡,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重。


市场情绪也在此时被点燃,如同干柴遇到烈火,迅速蔓延。下游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纷纷加入到补库的行列中,生怕煤炭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进度。他们不惜高价抢购煤炭,导致煤炭价格一路飙升。2021 年,北方港口 5500 大卡动力煤价格最高达 2700 元 / 吨 ,这一价格相比 2015 年的低点,涨幅高达数倍,创造了历史新高。


在广东的一家大型钢铁企业,2021 年下半年,由于煤炭价格的飞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那时候,煤炭价格一天一个价,我们每天都在为采购煤炭发愁。为了保证生产,我们不得不以高价购买煤炭,利润空间被压缩得非常厉害。但是如果不买,生产线就得停下来,损失会更大。”


在江苏的一个电力园区,电厂的库存告急。为了保证电力供应,电厂不得不提高采购价格,四处寻找煤炭供应商。一位电厂采购人员回忆说:“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煤炭供应商沟通,只要有煤炭资源,我们都会想尽办法买下来。甚至为了抢购到煤炭,我们还得托关系、走后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煤炭价格的疯狂攀升,不仅对下游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煤价,保障能源供应,一场煤炭市场的保卫战就此打响 。


2021 - 2022:政策调控下的降温


2021 年,煤炭价格的疯狂飙升,让整个市场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然而,这种非理性的上涨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政策的大手开始介入,为过热的煤炭市场降温。


面对煤价的失控,国家发改委迅速行动,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 “限价令” 政策。这些政策犹如一道道紧箍咒,对煤炭价格进行了严格的管控。政府明确规定了煤炭价格的合理区间,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和贸易商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涨价。同时,加强了对煤炭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在政策的高压下,煤炭市场的疯狂情绪逐渐冷却。曾经疯狂抢购煤炭的下游企业,也开始冷静下来,不再盲目追高。市场供需关系逐渐回归理性,煤炭价格如悬崖勒马般,快速回落。


2022 年初,陕西煤业与中煤能源发布的运营数据显示,商品煤销量同比下降均超 20% 。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对高价煤炭的抵触情绪,以及政策调控的初步成效。2022 年 1 月,秦皇岛港 Q5500 从 780 点上升至 1160 点,涨幅为 48.72%,但随后便在政策的影响下开始回落 。


2 月 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会议,再次强调稳定煤炭市场价格工作,并对部分煤炭价格虚高企业进行约谈提醒 。这一举措进一步表明了政府稳定煤价的决心,也让市场参与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煤炭价格必须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政策的持续引导下,动力煤价格指数秦皇岛港 Q5500 从 2022 年 1 月末的 1160 点,下调至 2 月 11 日的 1080 点 ,煤价逐渐趋于平稳。


在山西的一家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2021 年那会,煤价涨得太离谱了,我们也很担心市场会失控。还好国家及时出手调控,现在价格稳定下来了,我们的生产经营也能更有序地进行。虽然利润可能没有之前那么高了,但市场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在江苏的一个电力市场,电厂采购人员也表示:“政策调控后,煤炭价格合理了很多,我们的采购成本也降低了。以前为了买煤,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这一轮政策调控,不仅让煤炭价格回归理性,也让煤炭市场重新回到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也要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任何试图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 。


2023 - 2025:供需宽松与价格下探


2023 年,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煤炭市场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国内煤炭保供政策持续发力,如同一位坚定的守护者,为煤炭市场的稳定供应保驾护航。在政策的激励下,煤矿企业纷纷加大生产力度,原煤产量稳步增长,达到了约 46.6 亿吨,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澳煤进口的恢复,犹如一股清泉注入,进一步丰富了市场的供应渠道。大量澳洲煤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使得煤炭市场的供应更加充足。


在这双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煤炭市场的供需格局逐渐转向宽松。曾经紧张的供应局面得到了缓解,煤炭价格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煤价中枢如同坐滑梯一般,逐渐回落至 800 - 1000 元 / 吨区间。这一价格区间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也对煤炭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 年,这种供需宽松的格局进一步深化,如同滚雪球一般,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原煤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达到了 47.6 亿吨,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进口煤量更是一骑绝尘,再创新高,达到了 5.4 亿吨。然而,市场的需求端却表现出了疲软的态势。非电需求,如钢铁、建材等行业,由于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对煤炭的需求明显减少。这些行业的工厂开工率下降,生产规模收缩,导致煤炭的消费量大幅下滑。同时,下游企业的库存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它们对煤炭的采购意愿极低,市场交易清淡。在这种情况下,动力煤价格进一步下探,逐渐跌至 800 元 / 吨以下,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进入 2025 年,煤炭市场的寒意愈发浓重。受暖冬和需求转弱的双重打击,煤价继续走弱。温暖的冬天使得供暖需求大幅减少,煤炭在冬季这个传统的需求旺季里,也未能迎来市场的青睐。而全球能源供应链重塑后新格局的形成,以及各国脱碳步伐的进一步迈进,更是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煤炭在能源市场中的份额逐渐被挤压,国际煤炭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一季度末、二季度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冲击了煤炭市场。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如同一场地震,极大地冲击了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许多依赖出口的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订单减少,生产停滞。这些企业对煤炭的需求也随之大幅下降,煤炭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集装箱航次的大幅减少,就是这种影响的最直接体现。曾经繁忙的港口,如今集装箱堆积如山,运输船只寥寥无几。煤炭价格在这场风暴中一再下跌,市场前景变得更加黯淡。


在江苏的一个钢铁工业园区,许多钢铁企业因为煤炭价格的下跌和需求的减少,陷入了困境。一家中型钢铁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煤炭价格虽然低了,但是我们的订单也少了很多。生产出来的钢铁卖不出去,库存积压严重,我们也不敢轻易采购煤炭,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产。”


在广东的一个煤炭交易市场,一位煤炭贸易商也感叹道:“这两年煤炭市场太难做了,价格一直在跌,客户也越来越少。我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几乎没有了,很多同行都已经转行做其他生意了。”


后市展望:多空交织下的煤价走向


在煤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仍存在一些利好因素为市场带来支撑。印尼煤炭新政的实施,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2025 年 3 月 1 日,印尼以印尼动力煤参考价(HBA)为核心的出口定价政策正式落地 。此政策要求煤炭出口交易以 HBA 为基准,取代原有的印尼煤炭指数(ICI)或纽卡斯尔煤炭期货价格定价。HBA 的发布频率从每月一次调整为每月两次,分别为每月 1 日和 15 日。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煤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从定价机制来看,HBA 价格一般高于 ICI 。新规规定 HBA 将作为出口最低定价,若当前长协低于 HBA 价格,需重新调整至 HBA 水平;高于则保持原价。这使得印尼煤炭价格存在上涨预期,对于我国来说,进口成本可能增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内煤价。另一方面,从市场心理角度分析,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改变。印尼煤炭新政的出台,让市场对煤炭供应成本有了新的考量,促使部分企业提前布局,增加采购量,从而对煤价起到稳定作用。


国内政府部门的安全检查和整治行动,也在为煤价提供着有力支撑。2025 年以来,河北、云南、山西等多个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布关于开展矿山安全生产大排查的工作通知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更是召开全国矿山安全生产视频会议,深入分析研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全面部署矿山安全生产综合督查等近期重点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在这样严格的安全检查和整治环境下,许多煤矿企业为了达到安全标准,不得不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优化生产流程。部分小型煤矿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甚至会面临停产整顿的局面。这就导致煤炭的有效供给减少,市场上煤炭供应量下降,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在需求不变或变动较小的情况下,供应减少会推动煤价上行,为煤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然而,与利好因素相比,当前市场中利空因素更为显著,对煤价下行的压力也更大。今年入汛时间较常年偏早 17 天,这一气象变化对煤炭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随着入汛提前,降水增加,水电出力大幅提升。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水电与火电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水电出力加大,意味着火电的发电需求相应减少。而煤炭作为火电的主要燃料,其需求也会随之降低。以长江流域为例,今年入汛后,流域内各大水电站发电量大幅增加,一些原本依赖火电的地区,开始更多地使用水电,导致当地火电企业对煤炭的采购量锐减。据相关数据统计,某省在入汛后的一个月内,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了 15%,煤炭消费量也随之大幅减少,这对煤价形成了明显的下行压力。


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如同一场风暴,对国内制造业和外贸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煤炭市场。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对所有国家征收 10% 的 “基准关税”,并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 “对等关税”,对中国加征 34%“对等关税” 。这一政策导致我国大量制造业和外贸企业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减少生产设备的运行时间,甚至停产。这些企业对煤炭的需求急剧下降,使得煤炭市场的消费端受到重创。在广东的一家大型玩具制造企业,原本是煤炭的大用户,其生产车间的锅炉需要大量煤炭供热。然而,由于关税政策调整,企业接到的订单大幅减少,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煤炭的采购量也随之减少了 70% 以上。类似的情况在沿海地区的众多制造业和外贸企业中普遍存在,大量企业减少煤炭采购,导致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煤价进一步下跌。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一轮下岗潮的阴影正逐渐逼近。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以降低成本。在煤炭行业,由于煤价持续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些小型煤炭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大量员工被迫下岗。而在煤炭产业链的下游,如钢铁、化工等行业,也因市场需求疲软,纷纷削减产能,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这些下岗人员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进一步抑制了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在山西的一个煤炭小镇,原本热闹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许多店铺因生意惨淡而关门。大量下岗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当地的煤炭消费市场也随之萎缩。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因下岗潮导致的煤炭消费下降幅度达到了 30% 以上,对煤价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记者手记:行业在变革中前行


回顾这十年煤价的跌宕起伏,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煤炭行业的兴衰荣辱。从 2015 年的至暗时刻,到供给侧改革后的触底反弹;从疫情期间的疯狂攀升,到政策调控下的理性回归;再到如今供需宽松格局下的价格下探,煤炭行业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每一次价格的波动,都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牵动着无数从业者的心。


尽管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煤价持续下行、需求疲软、新能源的冲击等,但我们不能忽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依然占据的重要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 “压舱石”,仍将在能源供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它不仅为电力、钢铁、化工等基础产业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更是保障国家能源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煤炭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加大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例如,发展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煤炭气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等,将煤炭转化为更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产业链,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实现多元化发展。如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合作,发展煤电一体化项目;涉足煤化工领域,生产甲醇、烯烃、芳烃等化工产品,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煤炭行业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的机遇。在变革的浪潮中,只有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勇于变革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期待着煤炭行业能够在困境中破茧而出,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的能源事业和经济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