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4月21日清晨,春日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矿通风部仓库。仓库内,年轻职工小刘正满头大汗地忙碌着,他费力地拖着几节旧风筒,脚步匆匆地朝着废品回收站的方向走去。沉重的风筒在地面拖出长长的痕迹,仿佛也在诉说着即将被丢弃的命运。
就在小刘即将跨出仓库大门的那一刻,“先别急着扔!”一道急切的声音突然响起。循声望去,只见王班长一个箭步冲上前,稳稳地拦住了小刘的去路。他微微喘着气,眼神中满是焦急与关切。
小刘停下脚步,有些不解地看向王班长,举起手中的旧风筒解释道:“王班长,您看这风筒,都已经破洞了,根本没法再用了,留着也是占地方。”风筒表面斑驳,破损处的布料已经翻卷开来,看上去确实不再适合继续使用。
王班长却没有立刻回应,而是伸手接过风筒,蹲下身来,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般,小心翼翼地进行检查。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风筒表面,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良久才抬起头说道:“这么长一段风筒,就中间那一点破了点皮,就要丢掉么?你瞧,这风筒主体结构都还完好,就只是外皮破了而已!”话语中带着一丝惋惜,更有着对资源浪费的痛心。
小刘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语气中带着几分随意:“仓库里新风筒多的是,费这劲儿干啥?换新风筒多省事,还能保证通风效果。”在他看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破旧的风筒,实在是得不偿失。
听到这话,王班长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刘啊,现在正是咱们企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咱们天天在早会上强调修旧利废、降本增效,可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这风筒虽然有破洞,但只要把破损的地方补上,或者截掉严重破损的部分,重新拼接,不就能再次派上用场,实现‘新生’了么?”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目光中满是期许,“这段时间早调会上一起学习的《把事情做到最好》你也都忘了?书上说要善做事、细心做事,从日常工作中寻找细节,这不就是书上讲的那些细节么?咱们每一个小举动,都可能为企业省下大成本啊!”
王班长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小刘。他的脸庞瞬间涨得通红,羞愧地低下头,声音也变得诚恳起来:“王班长,您说的对,是我考虑得太简单了。我以后一定注意,把书里的精华应用到工作中,抓好每个工作细节,把事情做到最好,为企业省出‘大效益’来!”
第二天,仓库里又出现了小刘忙碌的身影。这次,他不再是准备丢弃旧物,而是主动带领其他同事,将那些原本要被扔掉的旧风筒截成5米一段。他们仔细地清理破损处,用专业的工具将破洞重新焊接,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认真与专注。处理好的风筒被整齐地码放进“回收复用材料区”,焕然一新的风筒仿佛在等待着下一次“出征”。
不仅如此,小刘还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地跑到王班长面前汇报:“王班长,我又发现两台‘报废’开关!我直接把接触器一更换,它们又可以重新‘上岗’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豪与喜悦,话语里满是对自己新发现的兴奋。
在燕子山矿的生产经营中,“废”与“不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一心之隔。那些看似失去价值、被轻易判了“死刑”的物资,只要多一份如王班长般的匠心,多一份善于发现的眼光,多一份敢于尝试的勇气,就能在降本增效的战场上“重获新生”,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一个“废物”的华丽转身,都是燕子山矿人践行修旧利废理念的生动写照,更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吕 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