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每当回望走过的路,那些在寒风中挺立的岁月、在书桌前挑灯夜战的夜晚,都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勋章。”
近日,偶尔看到一个挺有个性的微信签名,笔者禁不住好奇起来:他是谁?什么经历让他这么感慨且诗意?
多方联系后知道,他叫王金亮,现为东滩煤矿机电工区技术员,一个从军营到煤海,战场虽不同,但一样奋勇冲锋的32岁小伙子。
用体温焐出来的“优秀士兵”
齐齐哈尔,祖国最北边的边陲城市,满语名为“卜奎”,意为勇士。
“在这里,睫毛结冰的晨跑、冻土上的战术匍匐、手握钢枪的站岗,构成了部队的日常。”王金亮对笔者说,“军旅生活远非入伍前所能想象。”
受地形气候影响,齐齐哈尔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属于正常,温度低在东北来说是“家常便饭”,唯有这东北的风,常年刮个不停,当地人打趣说“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
王金亮没有退缩,“这是宝贵的挑战和成长机遇!”
除了集体常规训练,王金亮每天给自己加担子——练跑步,把沙袋绑在腿上;练力量,每次都到极限状态。
在一次单兵战术训练考核中,王金亮迎来了考验。考核当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战术场上的铁丝网显得格外锋利,沙石地也坚硬无比。面对这样的环境,许多战士都心生畏惧,但他却毫不犹豫地率先持枪卧倒,奋力向前爬行,手臂被铁丝网划破,膝盖在沙石地上磨得生疼,但他始终没有停下。
“及格,及格,成绩刚好过了及格线!”王金亮激动不已。
转眼间,王金亮已经入伍第二年,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他戴上了“优秀士兵”的绶带。指导员拍着王金亮结冰的作训服说:“这荣誉是用体温焐出来的。”刹那间,王金亮的泪水夺眶而出。
“入伍前,我初中毕业便去打工,在汽车4S店做销售。每天擦车、背参数、笑迎顾客。第一个月,因记错配置被客户投诉。但老天爷不负有心人,第三个月,我终于卖出了第一辆车。”
那段日子,让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逐渐成长。王金亮回忆说:“生活不会辜负认真的人,只要用汗水浇灌,就能实现梦想。”
干了四年销售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金亮看到“保家卫国终不悔,驰骋疆场献青春”的征兵条幅,心中突然有了当兵的愿望。
姐姐对他说:“去部队炼成真正的男子汉吧!”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金亮到了部队,那一年他20岁。
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逆袭之路
转眼,军旅生涯如白驹过隙,退伍了,王金亮不得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重新做出选择。
两个姐姐都是博士研究生,一个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另一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读高分子材料专业。
姐姐优秀,让王金亮很骄傲,也深感自己文化程度上的不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没有大学文凭,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王金亮决心:“重新拿起课本考大学!”
然而,现实却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没有上过高中,面对高数推导、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简直就是看“天书”。
一度,王金亮陷入烦躁,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这个能力和运气。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谁知道十年后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多学点知识,增强点能力,总是没错的。”“只要拿出在部队训练的一半精力,把丢掉的课堂找回来,你一定行!”……
姐姐们轮番做工作,让王金亮重新燃起希望。他捧起高中课本,挑灯夜战,开始了第二次学习生活,这条路并不容易,但他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去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王金亮收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既兴奋又难过。兴奋的是,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难过的是,仅仅被专科录取。
他不气馁,暗下决心,再努力一把,拿下本科学历。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里,王金亮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终于,被滨州学院录取。
在校期间,王金亮担任班长,获得了励志奖学金和优秀毕业论文荣誉,还连续两年担任新生军训教官,两次荣获“优秀教官”称号。
2022年毕业之际,王金亮毅然选择了山东能源集团,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煤矿工作与他的军旅生涯有着天壤之别。
但王金亮有自己的想法:“身着戎装时,要步伐坚定,目光如炬,保家卫国展现英姿;换上工装后,更需爱岗敬业,眼神专注,默默无闻勇挑重担。”
始终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
2022年7月,王金亮分配到东滩煤矿机电工区,成为一名见习大学生。
命运似乎总爱在人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予考验。当年11月,疫情如狂风骤雨般袭来,全矿实行封闭式管理。
特殊时期,王金亮挺身而出,成为一名留矿坚守的疫情联络员和志愿者。
才入职,对单位职工信息尚不熟悉,王金亮硬是凭着不服输的钻劲和韧劲,把职工档案翻了个“底朝天”。不到三天时间,就掌握了职工的全面情况,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单位未发生一起因个人原因导致的失管失控问题。
“机电工作是煤矿生产的命脉,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实习期间,王金亮扎根一线,盯在现场,不耻下问,刻苦学习机电检修、管理方面的知识。针对挡煤板螺栓帽冲击无法拆卸和易脱落的问题,他提出通过加装螺栓冲击防护帽的技术革新方案,获得矿优秀革新成果奖。
对托辊常见故障,王金亮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认真总结原因,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参与设计了新型S形备用托辊放置架,替代了原来笨重的托辊放置架,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使用方便、维护简单。
目前,他正在设计煤矿井下皮带自动折叠机,“一旦投入使用,将能够解决大量人手拉扯折叠、劳动强度大等技术难题,实现胶带叠装自动化。”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入矿不到四年,王金亮撰写了四篇论文,取得4项技术革新成果,还有12个“金点子”、好建议在现场得到推广应用,被矿评为优秀大学生,他的小家在2025年1月荣获矿“安全文明家庭”称号。
“人生就像越野行军,重要的不是起点落在哪个坐标,而是始终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王金亮说,这些荣誉是对他背后默默付出的团队和家人的肯定。对于未来,他行而不辍,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王建、郝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