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压舱石”,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开采已成为保障能源供应的必然选择。但这条向地球深处进军的道路,却充满了艰难险阻。
当前,我国煤矿开采正逐步走向深部,矿井最大开采深度已达到1500米,超过700米的矿井有130余处,并且开采深度正以每年10米至25米的速度稳步增加。进入深部开采领域后,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愈发复杂,高地应力、高地温、高瓦斯、高承压水等恶劣环境交织,各类灾害风险急剧攀升。
瓦斯,素有“煤矿安全第一杀手”的恶名,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危害愈发严重。部分煤矿从低瓦斯矿井逐渐演变为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压力和含量不断攀升。据统计,在我国4397座煤矿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713座、高瓦斯矿井757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人数占煤矿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冲击地压也是一大棘手难题,它就像隐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深部开采时,地应力大幅增加,浅部较硬的围岩到深部后变成工程软岩,巷道岩体强度降低,冲击地压风险显著增加,甚至还会出现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相互耦合的新煤岩动力灾害,让灾害防治工作难上加难。
水害同样不容忽视,我国煤矿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本就复杂,随着奥灰水压持续升高,承压水问题愈发严重,突水几率也随之增加。一旦发生突水事故,瞬间涌出的大量水流会迅速淹没巷道,不仅会造成设备损坏、煤炭资源损失,更会危及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除了这些,高地温环境下,煤层原始温度和岩层温度增高,“热风压”增大,煤体自身氧化放热强度、耗氧速度增强,增加了煤体自燃的危险性;顶板垮落的风险也因复杂的地质条件而显著提高,时刻威胁着矿井的安全。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现有的适用于浅部煤层群开采的灾害治理传统理论和技术已难以招架,灾害防治面临着现有灾害致灾原理与模型不适用、灾害防治技术与装备不适用、灾害研究方法与手段不适用、低损害开采控制技术不适用等一系列难题。比如,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机理研究仍不够深入,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可靠性和精度不足,老空水、顶板水等灾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深部开采的安全技术亟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国家的应对举措
面对煤炭深部开采的严峻挑战,国家迅速行动,积极部署应对策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勇挑重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细致且全面的筛选工作,最终选定了5家灾害严重的煤矿企业作为深部开采工程试验的先锋力量。这5家企业,就像是煤炭行业的“试验田”,肩负着探索安全开采之路的重任。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为此次试验制定了清晰而宏伟的目标:计划在短短3年左右的时间里,尽快形成一套具有高度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煤炭深部开采灾害治理技术体系。这一体系,将是煤炭行业的“安全宝典”,它将涵盖从灾害预防到治理的各个环节,为深部开采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同时,还将出台一批煤炭深部开采安全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就如同“标尺”,为煤矿企业的开采行为划定安全界限,确保每一个开采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为了确保试验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精心指导5家试验单位编制方案。在冲击地压治理方面,针对冲击地压和围岩控制展开工程试验,致力于解决深部开采中冲击地压频发的难题;在瓦斯治理方面,开展深部松软低透煤层高瓦斯压力治理工程试验,全力攻克瓦斯抽采难、治理难的瓶颈;在水害治理方面,开展底板高承压水地面区域治理与微震监测技术攻关,构建科学有效的水害防控体系;在复合灾害治理方面,开展冲击地压和瓦斯复合灾害综合治理工程试验,探索应对复杂灾害的有效方法。这些试验方案,每一个都经过了反复论证和精心设计,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煤炭深部安全开采的大门。
各灾害治理的具体进展
冲击地压治理
在冲击地压治理方面,试验单位针对以往监测预警不精准的问题,对微震监测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与改进。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优化数据传输与处理算法,使得微震监测系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地下岩体的微小震动信号,显著提高了监测精度。这就好比给煤矿安装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提前洞察冲击地压的潜在风险,为后续的防治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
针对煤层上方厚硬岩层这一引发冲击地压的关键因素,试验单位创新性地分层实施高、中、低位断顶卸压工艺。高位断顶能够切断厚硬岩层的关键承载结构,降低其对煤层的压力传递;中位断顶进一步削弱岩层的整体性,减少能量积聚;低位断顶则直接作用于煤层附近的岩层,实现对煤层的超前卸压治理。通过这一系列工艺的协同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为煤矿开采创造了更加安全的条件。
瓦斯治理
瓦斯治理工作聚焦于深部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难、效率低,瓦斯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地面及井下水力压裂等多种增透技术被广泛应用,通过向煤层中注入高压液体,在煤体中形成裂缝,从而增加煤层的透气性,让瓦斯能够更顺畅地流动和被抽采出来。就像给堵塞的管道打通了通道,让瓦斯排放变得更加高效。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还创立了深部高应力、碎软强突煤层群瓦斯地面水平井群规模抽采理论与技术。通过在地面布置水平井群,实现了对深部煤层瓦斯的规模化抽采,大大提高了瓦斯抽采效率。这一理论与技术的突破,为解决深部煤层瓦斯治理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瓦斯这一“煤矿杀手”逐渐被驯服。
水害治理
水害治理工作借助煤矿水害全时空微震监测预警及地面超前区域治理技术,构建起了一套集采前探测、采中监测、水害治理工程设计、效果评价于一身的水害防控技术体系。采前探测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矿井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查,提前发现潜在的水害隐患;采中监测则通过微震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开采过程中岩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引发水害的异常信号。
一旦发现水害隐患,水害治理工程设计团队会迅速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采用地面超前区域治理技术,如注浆堵水、疏水降压等方法,对水害进行有效治理。在治理完成后,还会对治理效果进行严格的评价,确保水害隐患得到彻底消除。通过这一整套技术体系的运行,有效地降低了水害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未来展望
目前,煤炭深部开采灾害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效,这些成果就像是黎明前的曙光,照亮了煤炭深部安全开采的前行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当煤炭深部开采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全面形成,安全技术标准正式出台并广泛应用后,其对煤炭行业的积极影响将是全方位、深层次且意义深远的。
从安全生产角度来看,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灾害将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瓦斯治理技术的成熟将大幅降低瓦斯爆炸和突出事故的发生几率,让煤矿井下的空气更加安全,作业环境更加稳定;先进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能够提前化解潜在的冲击风险,避免因冲击地压导致的巷道垮塌、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为矿工们撑起一把坚固的“安全伞”;完善的水害防控体系则可以精准地监测和治理水害隐患,杜绝突水事故的发生,保障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这一系列技术和标准的应用,将为煤炭行业筑牢安全生产的根基,让煤炭开采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在资源利用方面,深部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以往,由于灾害治理技术的不完善,许多深部煤炭资源因开采风险高而被搁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未来,随着灾害治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安全技术标准的实施,这些沉睡在地下深处的煤炭资源将被安全、高效地开采出来,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同时,高效的开采技术还将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我国煤炭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技术体系和标准的推广应用将推动煤炭行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智能化的灾害监测和治理技术将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绿色化的开采理念将贯穿于整个开采过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煤炭行业将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煤炭深部开采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和安全技术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见证煤炭行业在科技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