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在煤炭行业的版图中,川煤集团华荣柏林矿业公司宛如一颗闪耀的明星,作为华荣公司达州片区优质1/3焦煤的主力生产矿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柏林矿业公司却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犹如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
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宛如隐藏在黑暗中的巨兽,时刻威胁着开采工作的安全与效率。煤层赋存条件不稳定,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频繁出现,使得开采难度大幅增加。生产工艺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传统的开采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亟需寻求新的突破。而且,该区域属于复杂可采煤层,这无疑给开采工作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困境下,-2441(K26)综采工作面的开采难题尤为突出。该工作面位于柏林井田-200m水平-244采区北翼第一区段,其开采条件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平均倾角达29°,煤层仅0.8米,采高1.8米,工作面长度130米,推进走向长度609米,顶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K27煤层,顶板支护压力巨大,安全管理难度极高。每一次开采作业,都像是在悬崖边缘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但柏林矿业公司的干部职工们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深知,退缩没有出路,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困境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在公司党政一班人的带领下,他们坚定了抓好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开采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场艰苦卓绝的技术创新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
探索与决心:项目的正式开启
面对-244采区赋存条件复杂、顶板支护压力大、安全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柏林矿业公司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决心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困境。
公司管理层深知,传统的开采工艺在这样的复杂条件下已难以奏效,必须转变思维,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于是,他们组织了专业的技术团队,对-244采区的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团队成员们不辞辛劳,多次深入井下,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岩层结构、煤层厚度、倾角变化等关键数据进行了精确测量和分析。他们还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借鉴其他类似矿区的成功经验,为项目的启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论证,公司最终决定对-2441(K26)采煤工作面推进极近距离采空区下综采工艺改造项目。这一决定,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公司迅速开展了科技项目立项工作,组建了专门的项目团队,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项目团队成员们满怀激情,斗志昂扬,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公司的期望和重任,决心全力以赴,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极近距离采空区下综采工艺研究的正式立项,标志着柏林矿业公司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不仅是对公司技术实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全体员工勇气和决心的一次挑战。但他们毫不畏惧,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向着目标奋勇前行。
思想转变:理念先行
在项目实施的征程中,思想转变成为了首要的突破口。为保证注浆工作能够扎实推进,柏林矿业迅速成立了由公司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这个小组犹如项目的“大脑”,精心调配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在顶板灾害治理观念的转变上,公司采用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方式。通过开展专题讲座,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顶板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超前治理的重要性,让员工们对顶板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利用班前会、周例会等日常工作会议,将顶板灾害超前治理的理念融入到每一次的工作安排中,使员工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观念。还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宣传海报和视频,在矿区内广泛传播,时刻提醒员工们摒弃旧观念,树立新思维。
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引导,员工们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曾经那种等待顶板垮落再进行强支的落后观念逐渐被抛诸脑后,大家深刻认识到超前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工作抓得好的信心、治得住的决心在员工们心中生根发芽,深入现场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也日益增强。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风险严控:步步为营
在K26煤层开采布置的关键时期,风险管控成为了重中之重。从设备选型的谨慎抉择,到风险辨识的细致入微,再到方案完善的精益求精,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措施,确保项目在安全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在综采三机配套时,公司在华荣公司、达竹分部的领导下,对电液控及伸缩顶梁功能支架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论证。技术团队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对比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支架的性能特点,结合-2441(K26)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定了最适合的支架类型。
矿里多次组织科队人员进行风险辨识,从顶板垮落、设备故障到人员操作失误等各个方面,全面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还与院校展开合作,借助专业的科研力量,进行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回采安全论证。专家们运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和理论模型,对开采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了量化分析,为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切眼、两巷顶板注浆设计方案的完善过程中,公司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生产副经理牵头不定期召开专题会,组织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共同分析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难点。每日对风险进行研判,根据研判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由连队派专职队干负责执行贯彻,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
超前预控:未雨绸缪
针对-244采区巷道施工及煤柱压力显现情况,公司展现出了卓越的前瞻性,在运输线路和设备配置上采取了一系列超前预控措施,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为保障注浆期间运输畅通,公司提前对-2441(K26)风巷煤柱架棚变形段进行松帮卧底处理。工人们不辞辛劳,在狭窄的巷道中,小心翼翼地对变形的架棚进行调整,确保巷道的空间满足运输需求。对-2441(K26)机巷尾运输线路上无极绳等设备进行全面维修,更换了磨损的部件,调试了设备的运行参数,对煤柱下巷道进行整改,使运输线路更加稳固可靠。
在设备配置上,公司从最初协商租用一台注浆机的谨慎决策,到施工时根据实际需求完善为3台注浆机(机巷1台,风巷1台,备用1台)的灵活调整,充分体现了公司对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对现场情况的精准把握。多台注浆机的配置,大大提高了注浆效率,确保了注浆工作的连续性。
配置优化:博采众长
为了提升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公司积极借鉴外部经验,优化内部施工班组和人员配置,形成了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
在项目实施前,公司组织科、队相关人员到广能绿水洞煤矿进行学习交流。在绿水洞煤矿,他们深入井下,实地观察注浆技术的操作流程,与当地的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了注浆材料的选择、注浆压力的控制、注浆孔的布置等关键技术要点。通过这次学习,大家拓宽了视野,为公司的注浆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实施过程中,施工队成立了4人注浆班组,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分工,负责材料提升运输、打孔、注浆等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厂家安排了一名技术人员到矿指导,为项目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从通防队钻采班抽调施钻师傅1人现场施钻,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保证了钻孔的质量和精度。还安排了电钳工进行设备跟班,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开切眼施工期间和机巷、风巷施工初期,矿里安排了专班人员连续跟班指导,他们深入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施工队队长连续跟班组织,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矿生产技术科进行现场写实记录钻孔情况及注浆工作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改进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
效果检验:多管齐下
为了确保顶板注浆效果的可靠性,公司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检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注浆效果进行全面验证。
溃浆验证法通过在注浆过程中,密切观察巷道内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顶、帮有浆液溃出,就表明注浆量初期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停止注浆。这种方法简单直观,能够及时判断注浆的初步效果。
垮落验证法在回采时,通过观察上下出口推进后顶板垮落岩层情况,对上部采空区岩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检验注浆液的扩散情况及岩层的凝固效果。这种方法能够从实际开采的角度,验证注浆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锚杆验证法在-2441(K26)开切眼下段注浆后,在顶板上施工长度1.8米的螺纹钢锚杆。通过现场锚固测试和拉拔试验,检验锚杆的锚固力,从而间接验证注浆对顶板的加固效果。当锚固力可达70KN时,说明注浆后的顶板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窥孔验证法在-2441(K26)机巷、风巷完成注浆后,采用钻孔进行窥视,直接观察采空区注浆段岩层情况,直观地了解注浆的覆盖范围和岩层的密实程度。
强化考核:激励奋进
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障项目进度,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生产循环和注浆进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公司给采煤二队下达了明确的生产任务,生产循环要求达到2.5个/班,注浆计划为35米/周、超前不低于100米。在生产组织过程中,通过调度会每天对日循环个数进行严格考核,每差一个循环考核500元。这种严格的考核措施,促使员工们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
通过周例会通报考核注浆进度,对于未完成注浆计划的情况,处罚500元。同时,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司还执行了激励制度。月度达到目标时,队干奖励1万元,在册职工人均奖励500元。这种奖惩分明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人人争先、个个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成果与展望:创新带来的巨变
在这场技术创新的攻坚战中,柏林矿业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441(K26)薄煤层综采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自技术创新实施以来,该综采面的推进度和月产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2025年3月,推进度达到了惊人的130米,月产量更是达到3.6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全体参与项目人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公司技术创新实力的有力证明。
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让-2441(K26)薄煤层综采面在华荣公司同类型综采工作面中脱颖而出,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公司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为全年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此次极近距离采空区下综采工艺技术创新的成功,犹如一把钥匙,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公司将以此次创新为契机,继续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探索适合复杂地质条件的开采技术。计划进一步优化现有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还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柏林矿业公司将在煤炭行业中持续发光发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