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在千米深井之下,钢轨的震颤声与矿车的轰鸣交织成独特的交响。由于新安煤矿井下战线长,头多面广,运输队将井下轨道班分为东、西翼两个班组,共计人员18名,他们以铁轨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煤矿安全生产的壮美篇章。这支平均年龄46岁的队伍,用“责任、创新、担当”三把钥匙,连续三年实现设备零故障、操作零违章、运输零中断,成为义煤公司2024年度“安全示范班组”。
用行动诠释“把事情做到最好”
“急难险重我先上!”这是该矿井下东翼轨道班班长王继宗的口头禅。他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巡检轨道关键节点,带头执行井下高难度维护作业。2024年雨季,矿井东翼轨道因渗水出现路基下沉,王继宗带领班组连续奋战16小时,用沙袋筑起临时防水墙,避免了运输中断。班组工友感慨:“跟着王班长,再复杂的任务心里都有底。”
“轨道班将班组划分为巡检组、维修组、应急组,实施‘老带新+跨组轮岗’机制,确保每名成员掌握全流程技能。”分管井下轨道班的运输队副队长王保庆介绍道。
轨道班每周五组织的“学习课堂”雷打不动:事故案例分析、轨道设备操作演练、安全规程闭卷考试……全年累计培训48场,班组全员通过义煤公司安全技能等级认证,3人在矿井技术比武中摘得前三名。
从精准研判到“排兵布阵”
“安全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2024年11月,西大巷轨道突发异常振动,西翼轨道班班长贾志强凭借多年经验迅速研判:轨枕螺栓松动引发应力失衡,若不及时处置将导致轨道断裂。他当即启动“五步应急响应机制”,从发现隐患到上报调度室仅用8分钟,为矿井决策争取黄金时间。
“维修组携带液压扳手、激光校准仪等装备15分钟内必须抵达现场精准定位轨枕位移点……”贾志强的一道道指令发出,与此同时,应急组同步架设防爆照明与应急通风系统,保障作业环境安全;地面调度室实时监控进度。班组通过“分段包干、交叉作业”,仅用90分钟更换轨枕12根、紧固螺栓80余处,比预定时间提前2小时恢复运输。这场抢修被矿井列为“标准化应急样板案例”。
从规范到习惯的“基因升级”
轨道班首创“三级确认制”,即:作业前工具状态确认、作业中操作互检确认、作业后质量复验确认。“每个螺栓都是生命线!”东翼班班长王继宗在月度安全会上展示的“扭矩警示卡”,记录着近千次紧固作业数据。
轨道班成员每天都将轨道几何尺寸偏差、螺栓扭矩值等数据记录在随身的小本子上,升井后进行汇总录入电子表格,隐患整改率提升至100%。
该班组深度融合义煤公司安全管理红线要求,建立“四不两直”突击检查机制,全年开展夜间突查、交叉互查36次,发现并整改轨距超限、扣件松动等隐患57条。通过全员签订个性化安全承诺书,形成“我的区域我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正如运输队队长裴红伟在班前会上所言:“我们要让每寸钢轨都成为安全承诺的刻度,让每次巡检都化作守护生命的誓言!”这群铁轨上的安全卫士,正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行动,为矿井高质量发展铺就一条“安全、智能、绿色”的钢铁之路。(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