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2025年,煤炭市场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供需格局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进程中,煤炭市场的走向不仅关乎能源行业的发展,更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息息相关。
产量稳中有升
我国煤炭生产保障能力较为充足,成为产量稳中有升的坚实后盾。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作为煤炭生产的主力军,先进产能持续释放。以智能化开采技术为例,这些地区的大型煤矿纷纷引入先进的智能采煤设备,实现了采煤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为煤炭产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煤矿智能化改造的深入推进,以及绿色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炭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国内煤炭产量将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
需求小幅增长
从主要耗煤行业来看,电煤消费仍将是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电力需求持续攀升,尽管新能源发电发展迅猛,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电仍将在电力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考虑到水电受季节和水资源条件限制,新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预计今年煤电发电量增量在1000亿千瓦时左右,将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长。
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受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煤炭消费稳中略降。不过,化工行业由于新兴化工产业的崛起,如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项目的陆续投产,对煤炭的需求保持适度增长。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了煤炭在化工领域的应用空间。综合分析,2025年煤炭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
进口或有下降
我国主要煤炭进口来源国生产供应情况及国际市场价格因素,预计2025年进口煤数量同比有所下降。全球煤炭市场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煤炭出口国由于资源枯竭、政策调整等原因,煤炭产量有所下滑,导致国际市场煤炭供应量减少。国际煤炭价格波动频繁,与国内煤炭价格的价差逐渐缩小,使得进口煤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对进口煤成本产生了一定影响,进一步削弱了进口煤的竞争力。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25年进口煤数量将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内煤炭需求仍保持一定规模,进口煤仍将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对保障国内煤炭供应发挥重要作用。
在煤炭市场供需格局的动态变化中,价格走势与企业经营状况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当前,煤炭市场正面临着价格下跌的严峻挑战,企业经营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相关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价格持续下行
近期,煤炭价格呈现出持续下行的态势,让整个行业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以北方港口Q5500动力煤为例,目前报价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已处于近四年低位。自2021年起,煤炭价格便开启了持续性回落的进程,到如今,下跌趋势仍在延续。
煤炭价格的下跌,犹如一把利刃,直接刺痛了煤炭生产企业的“心脏”,大幅压缩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以恒源煤电为例,2024年尽管公司原煤产量同比增加1.92%,达到962.08万吨,但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行,商品煤产量和销量均有所下降,分别同比减少0.9%和0.62%。煤炭主营业务收入为65.84亿元,同比减少9.8%,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4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4.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7.35%。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煤炭价格的下行对企业利润的冲击极为显著,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价格下跌还使得企业对新煤矿的开发、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一些企业甚至不得不暂停或取消一些计划中的项目,这无疑会影响到煤炭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挑战
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让煤炭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煤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5135家,其中亏损企业达2367家,亏损面为46.10%,这一数据较2023年同期扩大了2个百分点,反映出煤炭价格持续回落、成本压力上升等多重挑战对行业盈利能力的冲击。
在已披露业绩的19家上市煤炭企业中,9家出现亏损,占比约47%。其中,陕西黑猫、美锦能源、大有能源等企业亏损规模较大,预亏金额均超过8亿元。亏损的原因主要与煤炭价格中枢下移、非电需求疲软(如钢铁行业低迷)以及部分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等因素有关。
在煤炭市场下行时,当现货价格低于长协合同价格,可能会影响合同履约率。煤炭长协合同制度在推动上下游行业协调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却面临着履约率的考验。一些煤炭企业由于市场价格过低,履行长协合同的意愿降低,而下游企业则希望能够按照长协合同价格稳定采购煤炭,双方的矛盾和分歧逐渐显现。这不仅影响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对煤炭市场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十五五”期间的煤炭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诸多难得的机遇。这一时期,煤炭行业的转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有着深远影响。
消费总量峰值平台期
结合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预计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达到峰值后便一路下滑形成“拐点”,而是在未来5-10年的平台期内,煤炭消费总量会呈现出小幅波动的态势,有可能增长,也有可能回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尽管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水电、光伏、风电等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但由于能源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从能源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等,对能源的需求依然庞大,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考量,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而煤电具有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的优势,能够在可再生能源波动的状态下,起到调峰和基本保障的作用,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
行业转型关键期
“十五五”时期乃至“十六五”时期,将毫无疑问地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煤炭行业必须紧紧抓住煤炭消费总量峰值平台期这一重要契机,全力推动行业转型,实现从扩规模、增量发展向稳规模、零增量甚至减量发展的重大转变。
从必要性来讲,一方面,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趋势不可阻挡,我国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减少碳排放,必然要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煤炭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转型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新能源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增强,煤炭行业若不及时转型,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煤炭行业的转型方向,一是在生产环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智能化开采和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神东煤炭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采煤工作面的远程操控和无人化作业,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二是在利用环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煤炭的清洁生产,加强煤炭洗选和加工,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减少煤炭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工业原料和清洁能源的转变,发展煤基化工产业,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在产业布局方面,积极与新能源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结构。一些煤炭企业开始涉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通过“风光火储一体化”等模式,实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煤炭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也迎来了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严格的环保要求下,实现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生产布局不合理: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有待统筹优化,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消费地则遍布全国,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使得煤炭运输距离长、范围广,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导致长距离大运量跨区域运输需求对煤炭供应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也加大了保障全国煤炭供需平衡的压力。铁路运输存在线路拥堵、运力不足等问题,水路运输受天气和航道条件影响较大,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存在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煤炭的高效运输和供应。
资源接续问题突出:部分大型煤炭矿区长期高强度、满负荷生产,可采储量下降、服务年限缩短,生产接续问题亟待解决。如山东、河北等地部分煤矿,由于开采历史较长,资源逐渐枯竭,面临着矿井关闭和人员安置等问题,而新的接续资源勘探和开发进度相对滞后,影响了煤炭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资源接续还面临着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统筹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确保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煤炭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导致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许多煤炭企业仍在使用老旧、落后的装备和工艺,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增加了安全事故的风险。在智能化开采、煤炭清洁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提高勘查精度和效率,为煤炭生产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加强对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规划,优化资源开发布局,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运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等,对煤炭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勘查,为煤炭开采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加强对煤炭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资源储量和开采情况的变化,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运输条件等因素,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促进煤炭产业的合理集聚和协同发展。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在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的地区,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在资源枯竭或开采条件较差的地区,有序推进煤矿关闭和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煤炭去产能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加强煤炭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过度竞争和价格波动。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提高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对煤炭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变化和价格走势,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建立健全煤炭市场信用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大对煤炭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煤炭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的采煤、掘进、运输等设备和技术,提高煤炭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如煤炭清洁燃烧、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等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煤炭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转型期。回顾2025年煤炭市场走势,以及“十五五”期间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5年煤炭市场呈现出供需相对平衡并向宽松转变的态势。国内煤炭产量稳中有升,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先进产能的持续释放,为煤炭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煤炭需求方面,尽管面临新能源的竞争,但电煤消费的增长以及化工行业对煤炭需求的适度增加,使得煤炭需求仍保持小幅增长;煤炭进口量虽有下降趋势,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仍在国内煤炭供应中占据一定比例。
市场现状却不容乐观,煤炭价格下跌,企业经营面临困境,亏损面扩大,长协合同履约率也受到影响。这一系列问题警示着煤炭行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市场变化。
“十五五”时期,煤炭行业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煤炭消费总量将进入峰值平台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行业需要抓住这一时期,实现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的转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积极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工业原料和清洁能源的转变。(韩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