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在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一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拉开了帷幕。4月10日上午,2025第三届中国(西安)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于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这一展会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指导,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主办,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其规格之高、影响力之广,吸引了整个矿业领域的目光,成为了行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当下矿业行业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提供了关键指引。
大咖云集,共话行业未来
展会开幕式堪称一场行业大咖的聚会,星光熠熠,备受瞩目。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会长王显政亲临现场并宣布展会开幕,其深厚的行业背景与卓越的领导经验,为展会奠定了高规格的基调。陕西省原副省长巩德顺、吴登昌,国家矿山局事故调查司原司长刘云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王国法,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寇子明等一众领导、专家也纷纷出席,他们的到来不仅彰显了对展会的高度重视,更代表了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领域等各方力量对矿业行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众多产煤省(区、市)相关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及有关专家的参与,使得展会成为了一个汇聚各方智慧与资源的交流平台。
开幕式上,领导和企业代表们的致辞精彩纷呈,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也展现出了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杨树勇回顾展会历程,自豪地指出首届展会便以4万平方米的规模吸引超500家企业、超8万人次观众,第二届更是乘势而上,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参展参会企业突破800家,观众数量突破10万人次。他强调,面对当前复杂的全球竞争、战略调整、产业变革和煤炭经济下行压力,本届展会转变思路,以“精耕细作”代替“规模扩张”,虽展览面积为4万平方米,但汇聚了众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涵盖了各类先进技术装备和服务方案。他还提到,煤机行业近年来成绩斐然,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填补多项空白,创四个世界第一;超大功率高效智能采煤机整机参数世界领先,装机功率提升33.6%;智能快速掘进装备首创半煤岩巷道月进尺千米级纪录;滚刀式岩石掘进机实现全岩巷道掘支运高效协同作业,效率提升3-5倍;煤矿智能化技术方案及成套技术装备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井工煤矿装备实现90%以上国产化,露天矿山技术、工艺、装备取得突破性新进展,并且煤机产品凭借优良性能与高性价比出口到世界各大产煤国家,2023年出口销售收入约130亿元,彰显了中国煤机在世界能源矿山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杨树勇表示,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搭建平台、促进发展、做好服务,与行业同仁携手推动行业进步与繁荣。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范韶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煤科作为协办单位,以“数智引领、煤好未来”为主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展示主线,从“品牌聚新、技术焕新、产品创新、生态向新、未来探新”五个维度,全面呈现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成果,凸显了作为国资央企打造煤炭开发利用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文革分享了陕煤集团的发展成果与变革思路。近年来,陕煤集团在各方支持与指导下,坚持“创新、安全、绿色、高效、和谐”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持续深化智能矿井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4年,陕煤集团生产煤炭2.52亿吨,实现营收5064亿元,利润452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170位、2024陕西百强企业榜首;陕西煤业作为集团主业上市公司实现营收2007亿元,利润516亿元,公司业绩效益综合评价位居行业上市公司第一,位列A股5000家上市企业第46位,发展态势稳中有进。赵文革还指出,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陕西煤业坚持以三个突破推动行业变革:在数智转型上,秉持“产业升级、数智转型”,建立数据标准,推进智能化升级,建成众多“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快掘占比提升,单产、工效显著增长;在绿色发展上,围绕“双碳”目标,以“绿色开采、低碳发展”为核心,打造绿色开采体系,建成绿色矿山;在核心技术攻关上,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发挥平台作用攻克难题,研发应用先进综采装备,发布多项标准,获诸多奖励,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承尧则聚焦行业变革趋势,他提到,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变革和“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煤炭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基础地位短期不变,但行业变革已势不可挡。煤矿行业正加速向“三化”深度转型,即生产专业化聚焦高效采掘,推动矿区轻量化运营;服务社会化打破“大而全”桎梏,构建专业化协作生态;生活城镇化依托城镇资源,告别“钢筋水泥固化矿区”的历史困局。煤机领域也正以“四新”重塑产业格局,绿色方面通过充填开采等技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智能、无人运用“AI+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作面少人化、无人化作业革命;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数字化贯通“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开启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煤矿智能化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目前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数量已达4770处,产能占比超过50%,47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完成验收,但煤矿智能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提升矿井生产效率、降低现场事故风险和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可挖。他呼吁煤炭、煤机行业深化创新意识,加强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努力在智能化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上取得突破,助力煤矿智能化水平迈向新台阶。
展品荟萃,技术引领变革
走进展会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矿业技术的未来世界,一场震撼人心的矿业技术盛宴正在火热上演。本届展会虽展览面积为4万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模宏大,布局精巧,600余家参展企业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整个矿业领域的创新版图,展品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众多展品中,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无疑是全场焦点,它们代表着当下矿业技术的最前沿水平,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标。其中,超大采高综放装备吸引了无数目光。郑煤机自主研制的榆林神树畔7.2米超大采高综放液压支架,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的设计,成为了综放领域的佼佼者。该支架中心距2.4m、工作阻力28000kN、支护高度达7.2米,不仅刷新了世界综放新高度,更在绿色开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多采少放”的创新理念,配合端部支架大梯度过渡布局、两巷放煤工艺以及相邻支架间首配落煤回收装置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矿井资源回收率10-15%,为特厚煤层开采开辟了一条新的绿色、高效之路。而张煤机公司研发的世界首套7.2米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刮板输送设备同样毫不逊色,其配套关键部件均为自主研发设计,是世界首套满足大采高放顶煤工作面开采需求的大功率永磁半直驱智能刮板输送机。该设备在煤矿高端输送装备领域实现了全国产化开发,体现了绿色、节能、安全、高效的创新理念,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前部输送机配有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套2400mm中部槽、配套201mm节距锻造销轨;后部输送机首次突破大功率永磁半直驱技术瓶颈,采用永磁半直驱驱动形式,打破了过渡段无法放煤的传统,大幅提升煤炭回收率,实现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的显著提高,整套设备能够满足单一工作面年产1000万吨的配套开采需求,整机寿命预计超过4000万吨,为煤炭高效开采提供了坚实保障。
月进千米的快掘装备同样成为了展会的明星展品。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组建协同创新联盟,针对不同地质环境和巷道条件,探索出了6类智能快掘成套装备与技术,成功实现了掘进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迭代升级。以其智能快掘成套装备3.0版为例,该装备依托人工智能、信息化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掘、铺、支、运”连续循环作业。锚护系统智能化,使得锚杆全自动作业、锚索半自动作业、铺网全自动作业成为现实,掘进速度从原来的一排20-30min缩短为8-10min;超长远距离运输实现了6.5km输送带自延伸连续运输,有效解决了输送带跑偏问题,节省了因延伸输送带造成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记忆式自适应截割功能让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截割滚筒位置及机身姿态,自动完成升刀、进刀、下割、拉底、升刀等工序,同时根据截割功率反馈煤岩情况,计算最佳进刀速度,通过控制比例阀来控制截割大臂动作,实现了精准高效截割;可视化远程操控则以远程可视操作方式完成快速掘进成套各子系统的联合动作,减少了掘进工作面操作人员数量,实现了连续、快速、稳定、安全的掘、支、铺、运一体化作业;“泡沫+水雾+负压风机”高效除尘技术直接作用在尘源位置,除尘效率提高至95%,有效改善了作业环境;组合精准定位+机身姿态自纠功能通过左右两侧布设的测距雷达测量机身距帮距离,计算轴向姿态与位置,实现机身自动纠偏,并运用“雷达测距+惯导+里程计”的组合方案,实现连续、实时、精准定位,为快速掘进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让月进千米不再是梦想,为解决大型矿井、复杂地质条件煤巷、煤-岩巷采掘接续难题提供了有力方案。
这些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的展示,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是整个矿业行业技术创新的生动体现。它们的出现,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矿业的生产模式,向着更加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方向大步迈进,为矿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论坛碰撞,智慧启迪发展
展会同期举办的“中国能矿新质生产力论坛”和多场平行分论坛,同样成为了行业思想碰撞与智慧启迪的重要舞台,为矿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度思考与战略指引。
“中国能矿新质生产力论坛”以其高规格的专家阵容和前沿的议题设置,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关注。论坛围绕“能矿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探讨了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变革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和发展能矿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矿业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家们从政策解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在能矿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路径,为企业和行业决策者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方向。
在“院士论坛”中,黄庆学、王国法、寇子明、郭永存等行业权威院士的分享无疑是论坛的高光时刻。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来了前沿学术成果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度剖析。黄庆学院士可能围绕矿业装备材料的创新与应用展开论述,探讨新型材料如何提升矿业装备的性能与寿命,为高端化矿业装备的发展提供材料支撑;王国法院士或许聚焦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新突破,分享智能化开采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案例;寇子明院士可能针对绿色开采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如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路径;郭永存院士则可能从能源转型与矿业发展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在“双碳”目标下,矿业行业如何调整发展战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行业未来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这些院士们的观点和见解,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行业前行的道路,为参会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煤矿智能化装备创新与应用论坛”的两场专场同样精彩纷呈。业内资深总工程师、权威科学家与头部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智能化装备创新和应用展开多维度的专业探讨。在智能化装备创新方面,专家们分享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关键技术突破的最新进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煤矿装备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如何实现煤矿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提高装备的自主决策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企业代表则分享了自身在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包括智能化采煤机、掘进机、运输设备等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在智能化装备应用方面,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如何优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场景,提高装备的协同作业能力和整体运行效率,实现煤矿生产的智能化、无人化、少人化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事故风险。这些讨论不仅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也为煤矿智能化装备的进一步创新与广泛应用提供了实践指导,推动了行业在智能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韩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