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截至 2024 年底,全国钢铁产量预计为 9.8 亿吨,同比下降 5.3%,这一数据的背后,是需求端收缩这只 “无形的手” 在推动,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对钢铁产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房地产行业的低迷首当其冲。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8.2%,新开工面积减少 15%。曾经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如今冷冷清清,新建楼盘数量大幅减少。这直接导致了螺纹钢、线材等建筑用钢的需求锐减。在过去,房地产行业是钢铁的重要消费领域,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需要大量的钢材。但如今,房地产市场的遇冷使得钢铁企业失去了一大需求支柱。比如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大量楼盘停工,钢材需求近乎停滞,钢铁企业的相关订单量直线下降。
基建领域也未能幸免,投资增速从 2023 年的 8.2% 回落至 4.1%。作为钢材消费主力领域之一,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进度都有所放缓。以前,城市中不断新建的地铁线路、桥梁等工程,是钢材的 “消化大户”。可现在,基建投资的减少使得这些项目的用钢量也随之降低。一些规划中的轨道交通项目因资金等问题推迟开工,已开工的市政工程也在压缩成本,减少钢材使用量,这无疑给钢铁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制造业同样处于疲软状态,汽车、家电等制造业用钢需求同比下降 3.5%,出口订单受全球贸易收缩影响下滑 6%。在汽车制造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不振,汽车产量有所下降,对汽车板等钢材的需求也跟着减少。家电行业也面临类似情况,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家电销售不旺,企业减少生产,进而降低了对钢材的采购量。一些家电制造企业原本每年需要采购大量的冷轧板卷用于生产家电外壳,如今订单减少,采购量也大幅缩水 ,钢铁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
环保限产:钢铁行业头顶的 “紧箍咒”
除了需求端的收缩,环保限产加码也如同 “紧箍咒” 一般,紧紧地束缚着钢铁行业的产能,成为钢铁产量下降的又一关键因素。
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全国范围内执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计划》。这一计划对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提出了极高的环保要求,涵盖了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到废气排放等各个环节。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更是将限产比例提高至 30%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钢铁企业众多,限产 30% 的比例意味着大量的产能被限制。例如,在京津冀地区,许多钢铁企业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或减产,这直接影响了粗钢产量,据估算,影响的粗钢产量约 4000 万吨 。
与此同时,碳配额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从 2023 年的 62 元 / 吨上涨至 85 元 / 吨。对于钢铁企业来说,碳配额成本的增加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钢铁生产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过程,企业需要购买更多的碳配额来满足生产需求。这就迫使企业不得不主动减产降碳,以减少碳配额的购买成本。一些小型钢铁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高昂的碳配额成本,只能选择减少产量,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停产。而大型钢铁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生产策略,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碳排放,从而减少对碳配额的依赖,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量的下降 。
库存告急:钢铁行业的 “堰塞湖” 危机
在钢铁产量下降和环保限产的双重背景下,钢铁行业还面临着库存积压这一严峻问题,犹如一座 “堰塞湖”,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
重点钢企和社会库存数据显示出库存高企的现状令人担忧。重点钢企钢材库存量达 2100 万吨,较 2023 年底的 1800 万吨同比增长 16.7%,创下了 2016 年以来的新高 。大量的钢材堆积在钢企的仓库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仓储空间。社会库存(贸易商 + 港口)也不容乐观,突破 3500 万吨,同比增加 12%,部分仓库的库容率甚至达到了 95% 。港口码头堆满了等待出货的钢材,贸易商的仓库也被塞得满满当当,整个社会库存体系已经不堪重负。
除了库存总量的增加,结构性过剩问题也日益凸显。建筑钢材方面,积压情况严重,螺纹钢库存同比激增 25% 。许多建筑钢材生产企业的仓库中,螺纹钢堆积如山,部分钢厂库存周转天数超 45 天,而正常值仅为 20 天 。这意味着这些钢厂的螺纹钢销售速度大幅放缓,库存积压时间过长,资金周转面临极大压力。一些小型建筑钢材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库存积压,甚至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高端产品同样未能幸免,受制造业需求萎缩影响,冷轧板卷库存同比上升 18% 。在汽车制造、家电生产等制造业领域,对冷轧板卷等高端钢材的需求减少,导致相关产品滞销。汽车板订单量下降 10%,汽车制造企业原本是汽车板的主要采购方,但如今由于市场需求不振,汽车产量下降,对汽车板的采购量也大幅减少。许多生产冷轧板卷的钢厂不得不减少生产,但前期积压的库存仍然难以消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 。
行业自救:减产与去库存的突围行动
面对钢铁行业的重重困境,钢铁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减产保价和库存去化策略,努力寻求突围之路,为行业的复苏带来一丝曙光。
在减产保价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协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实施弹性生产计划,全年减产目标设定为 5000 万吨,占 2023 年产量的 4.9%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控制产量,缓解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稳定钢材价格。协会通过召开行业会议、发布指导意见等方式,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避免盲目生产导致库存进一步积压。
太钢、宝武等头部企业更是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减产号召。这些企业关停了 15% 的低效高炉,减少了落后产能的产出。同时,它们将发展重心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工钢、镍基合金等 。电工钢作为一种用于制造电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的关键材料,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宝武集团加大了对电工钢生产线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电工钢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还能满足市场对高端钢材的需求,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库存去化策略上,行业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出口配额成为了缓解库存压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降低出口关税,部分品种的出口关税从 15% 降至 5% ,这一政策调整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的出口量增长,增长幅度达到了 12% 。一些钢铁企业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增加出口,企业将国内积压的钢材销售到国际市场,有效减少了库存压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 “以旧换新” 政策也是库存去化的一大创新举措。钢铁行业联合汽车、家电行业开展钢材循环利用计划,鼓励消费者用旧的汽车、家电换取新的产品,同时回收旧产品中的钢材进行再利用 。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活跃,还消化了约 300 万吨的库存钢材 。在汽车行业,一些汽车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合作,推出了汽车 “以旧换新” 活动。消费者可以将旧汽车交给指定的回收点,获得一定的补贴,用于购买新汽车。回收的旧汽车经过拆解后,其中的钢材被回收利用,重新投入到钢铁生产中,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减少了钢铁企业的库存积压。
未来可期:钢铁行业的曙光与新征程
展望未来,2025 年的钢铁行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若房地产市场能够企稳回升,将为钢铁行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国家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如降低房贷利率、放宽购房资格等,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一旦房地产市场回暖,新建楼盘数量将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也会随之增长。这将直接带动建筑用钢需求的回升,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的订单量有望大幅提升,从而拉动钢铁产量的增长 。
新能源基建的崛起也为钢铁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光伏支架、风电塔筒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钢材的需求十分可观。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加大。大量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这些项目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来制造光伏支架、风电塔筒等设备。例如,一座大型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需要数千吨的优质钢材用于制造风电塔筒。新能源基建的蓬勃发展,将为钢铁行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钢铁产量的提升 ,预计 2025 年钢铁产量或小幅回升至 10 亿吨,库存也有望回落至正常区间。
从长期来看,钢铁行业的转型之路任重道远,但前景十分光明。氢能冶金技术作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正逐渐崭露头角。氢能冶金是指入炉还原气含氢量大于 55% 条件下还原铁矿石生产 DRI 的以气基竖炉直接还原为主要代表的非高炉炼铁工艺 。与传统的碳冶金相比,氢能冶金具有诸多优势。在反应速率方面,H2 作为还原气,具有传质速率快、抗粘结性良好、速率常数大和还原产物绿色的优势,在高温条件下,其还原能力高于 CO,反应平衡浓度低于 CO,相同温度下,还原气氛中 H2 含量越高,还原反应速率越大 。在产品质量上,从热力学角度看,除铁之外其他元素很难被氢还原,这为纯净钢生产奠定了基础,且氢还原不使用固体还原剂,带入的 P、S 等杂质少,炼钢过程杂质少 。最重要的是,氢能冶金的产物为水,不仅可减少甚至避免 CO2 对大气污染,且还原产物易于脱除,能源和水资源可循环利用 。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降低,氢能冶金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助力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 。
短流程电炉炼钢技术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钢铁生产工艺中,短流程电炉炼钢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利用电弧热效应将废钢熔化为钢水,实现 “以电代煤” 。与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 “高炉 — 转炉” 长流程炼钢相比,短流程电炉炼钢省去了焦化、烧结、高炉炼铁等污染、能耗和碳排放相对较高的环节 。据测算,全废钢电炉炼钢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 0.36 吨,远低于长流程吨钢碳排放的 1.8 吨 。随着我国废钢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短流程电炉炼钢的原料供应将更加充足。目前,我国每年的粗钢产量都在 10 亿吨以上,大量的钢材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将成为废钢资源。预计到 2030 年国内每年废钢产生总量将有可能超过 3 亿吨,2035 年将有可能每年超过 4 亿吨 。这将为短流程电炉炼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保障,推动钢铁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
钢铁行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钢铁企业应积极抓住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力度,迎接新的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钢铁行业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