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2025年1月,对于山西煤炭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寒冬”。山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全省煤炭均价环比下跌2.5%,降至919.31元/吨。其中,炼焦煤的1/3焦煤均价暴跌4.7%,至1199元/吨;无烟煤2号均价也下调1.5%,至900.25元/吨,动力煤虽有0.4%的微弱反弹,均价达658.67元/吨,可这在整体跌势下,不过是杯水车薪。
回顾2024年12月第三周,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山西省煤炭均价为973.25元/吨,环比下跌2.9%。动力煤发热量5000-5500大卡的均价降至665元/吨,环比下降4.9%;无烟煤2号均价为939.75元/吨,下跌3.7%;炼焦煤1/3焦煤均价1315元/吨,环比下降1.3%。价格的持续暴跌,让山西煤炭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在吕梁地区,主焦煤价格每吨下调20元;长治贫瘦煤每吨降价150元。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背后却是全省煤价整体下滑的严峻现实。阳泉某矿场负责人无奈透露,他们生产的无烟块煤库存已积压三个月,为了出货,只能将末煤降价80元/吨抛售,即便如此,销售情况依旧不乐观。
供需失衡:价格背后的深层矛盾
煤炭价格暴跌的背后,是复杂的供需关系变化,多种因素交织,共同将山西煤炭企业推向“生产即亏损”的困境。
进口煤的冲击首当其冲。随着全球煤炭市场格局的变化,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煤炭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这些进口煤凭借较低的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在价格上具备明显优势。例如,美国煤炭运到中国沿海的运价,仅相当于包头运到秦皇岛运价的50%,而印尼、澳洲的运价更低,甚至比山西煤炭运往沿海的费用还便宜。在价格的诱惑下,许多沿海电厂纷纷选择进口煤,这对山西煤炭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严重挤压。
钢铁行业的萎靡也加剧了煤炭需求的下滑。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饱和、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钢铁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困境。钢厂高炉开工率持续低位,直接导致炼焦煤的需求锐减。据相关数据显示,某时期内,全国高炉开工率一度降至60%以下,这使得炼焦煤的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价格也随之下跌。
化工企业的能源替代同样对山西煤炭行业造成了冲击。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开始改用天然气锅炉。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较少,且随着国内天然气供应的逐渐充足,价格也相对稳定。相比之下,煤炭在环保和成本方面的劣势日益凸显,这使得化工企业对煤炭的依赖度不断降低,进一步减少了煤炭的市场需求。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山西煤炭企业陷入了“生产即亏损”的怪圈。当市场需求不足,煤炭价格持续下跌,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时,每生产一吨煤都意味着更多的亏损。阳泉某矿场负责人透露,他们生产的无烟块煤库存已积压三个月,即便将末煤降价80元/吨抛售,也难以挽回颓势。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煤炭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重组棋局:2.0时代的生存谋略
面对煤炭行业的严峻形势,山西煤炭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开启了整合重组的征程,试图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合并等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
2008-2010年,山西省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市场最终由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等七大煤炭集团主导。2020年,七大煤企又陆续进行重组,原先的7大煤企各自在合并、更名、以及资产划转后变为四大集团,再加上华新燃气,新的五大集团呈现“2+3”格局。其中,“2”是指专注煤炭业务的“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3”是指专注非煤业务的“潞安化工集团”、“华阳新材料集团”、以及“华新燃气集团”。
以晋能控股集团为例,它由同煤、晋能、晋煤三大巨头合并而成,一夜之间管理起全省300多座煤矿,年产能达4亿吨,成为山西煤炭产业的“巨无霸”。当年同煤与晋煤的整合,让先进产能占比飙升至83%,在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组后的山西煤炭企业,在成本管控、人员与设备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在成本管控方面,各企业纷纷推行极限管控措施。晋能控股推行“吨煤成本290元”的极限管控,从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优化开采工艺,提高煤炭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在采购环节,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理,通过集中采购、招标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环节,优化销售渠道,提高销售价格,增加销售收入。
汾西矿业把警卫消防岗位外包,将地面用工压缩30%,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人工成本。四台矿翻新废旧设备零件,让生锈的齿轮重新咬合出利润空间,在设备管理上,通过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更新投入。
然而,这些降本增效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降本增效措施的不断推进,其触及人力与设备底线的问题日益凸显。过度压缩人力成本可能导致员工工作负担过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过度依赖设备翻新和复用,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设备故障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当降本增效触及这些底线时,企业还能从哪里抠出利润?这成为山西煤炭企业在重组2.0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需要在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不能仅仅为了短期的成本降低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或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等将成为企业未来寻求利润增长的新方向。
产业链危局:上下游的生死较量
煤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这场行业寒冬中,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煤电联营模式与钢铁企业就是典型代表。
古交发电厂作为煤电联营的一个缩影,其混匀取料机的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座坑口电厂,原本通过消化西山煤电的洗煤废料,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了发电成本,同时也为西山煤电解决了废料处理的难题,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时过境迁,煤电联营模式正遭遇双重打击。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价格逐渐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煤电联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严重压缩。新能源装机量的激增,也对煤电联营模式构成了巨大威胁。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势,逐渐成为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了39%。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煤电联营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晋南钢铁的“钢-焦-化-氢”全产业链,看似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实则每吨钢需额外投入260元碳捕集成本。在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碳捕集成本的增加,只是钢铁企业面临困境的一个方面。在煤炭价格下跌的同时,钢铁行业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饱和、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需求持续低迷。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钢铁产量为9.8亿吨,同比下降了5.3%;钢铁企业的库存积压严重,平均库存水平达到了历史高位,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市场话语权。尽管焦煤集团坐拥2亿吨优质焦煤产能,在国内焦煤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在面对进口炼焦煤的价格冲击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进口炼焦煤凭借其价格优势,不断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使得焦煤集团的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澳大利亚、蒙古等国的炼焦煤,由于其开采成本低、运输距离短等原因,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往往比国内焦煤更具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焦煤集团不得不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在市场定价、销售渠道等方面,也受到了诸多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
破局之思:技术与体制的双重困境
在这场煤炭行业的寒冬中,山西煤炭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之道,技术升级与体制改革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诸多困境,每一步探索都充满了挑战。
天泽煤化工的气化改造项目,是山西煤炭企业技术升级的一个缩影。通过技术升级,该企业每吨煤化工产品能耗降低15%,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升级并非一帆风顺。在煤价跌破成本线的当下,多数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得不选择砍掉研发预算。研发投入的减少,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难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阳煤集团转型新材料的故事听起来美好,但其碳基材料的市场渗透率至今不足3%。这反映出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市场认知度低、市场推广困难等问题。即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如果无法有效开拓市场,将难以实现技术升级的预期目标。
更深层的矛盾在财务报表上暴露无遗。七大煤企1.44万亿元债务压顶,晋能控股正疲于应对融资接续难题。高额的债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也使得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贷款审批更加严格,融资难度加大。为了偿还债务,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金用于还本付息,导致用于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的资金更加紧张,形成了恶性循环。
政府要求“稳定10亿吨产能”与“推进清洁化”并举,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稳定产能需要企业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等方面;而推进清洁化则需要企业加大在环保设备、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资产负债表正在撕裂。企业需要在产能稳定与清洁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曙光在前:探寻转型的希望之光
尽管山西煤炭行业眼下深陷困境,但曙光并非遥不可及。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和山西省政府都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为山西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煤炭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动煤炭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2023年12月,山西省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出台《山西省煤炭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提升全产业链碳减排水平,助力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山西煤炭企业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研发出了一系列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有的企业成功研发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地下煤炭直接转化为可燃气体,实现煤炭的原位开采和清洁利用,不仅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还减少了煤炭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还有企业在煤炭洗选技术上取得进展,通过采用先进的洗选工艺和设备,提高了煤炭的洗选精度,降低了煤炭中的灰分、硫分等杂质含量,生产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清洁煤炭产品。
除了技术创新,山西煤炭企业还在积极拓展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一些企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发展煤化工产业,生产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高端化工产品,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有的企业则积极进军新能源领域,投资建设太阳能、风能发电项目,实现了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全入洗、精品煤”战略,实施选煤厂技改,实现煤炭全入洗,提升了商品煤的质量和价值。同时,该集团还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研发生产碳基新材料、气凝胶等产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山西焦煤山煤国际凌志达煤业聚焦数智技术、智改数转,以“新”赋能,向“新”求效,借“新”破局。该公司引进智能化新设备,大力改造传统作业模式,在煤矿智能化掘进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将掘进速度提升了25%。此外,该公司还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煤炭资源回收率,采用“110”工法,预计将为矿井多回采资源134万吨,增收高达6.7亿元。
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山西煤炭行业在困境中并非束手无策,只要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拓展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就一定能够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找到新的生机与活力。
山西煤炭行业正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尽管前方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机遇。只要行业内各方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突破困境,实现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韩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