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最近,钢铁行业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冰火两重天”态势,生产端和需求端仿佛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先看生产端,那复苏的速度可谓风驰电掣。钢厂开工率一路“狂飙”,持续回升。就拿4月3日Mysteel调研的数据来说,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达到了83.13%,环比上周增加1.02个百分点,同比去年更是增加了5.32个百分点;高炉炼铁产能利用率也不甘示弱,达到89.63%,环比上周增加0.55个百分点,同比去年增加6.02个百分点。日均铁水产量238.73万吨,环比上周增加1.45万吨。再看中钢协数据,3月中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达216.6万吨,环比上升1.6%,生铁和钢材产量也是同步增长,一片热火朝天的复产景象,生产端稳稳地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螺纹钢产量如今已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可见钢厂的生产热情有多高涨。
然而,需求端的情况却让人有些担忧,复苏的脚步显得格外缓慢。建筑行业作为钢铁的重要需求方,其需求只是在缓慢回暖。库存去库的节奏也十分平缓,虽然清明假期前有补库采购的情况,但终端需求的增量依旧没有达到预期。从市场数据来看,3月份制造业用钢需求同比增加约1.5%,而建筑用钢受房地产拖累同比下降约5%,整体表现不及去年同期。曾经备受期待的“金三银四”旺季,也没有如想象中那般火爆,多数原因是下游项目资金未到位,使得用钢需求恢复缓慢。尽管需求环比有所回暖,但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放量,对钢价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钢铁PMI数据:复苏动能不足的信号
钢铁行业PMI数据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行业当前的复杂状况。2025年3月钢铁PMI为46%,虽说环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并且已经连续2个月环比回升,但仍处于收缩区间(低于50%)。这一数据直白地表明,行业的复苏动能明显不足,在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分项指标来看,终端采购需求确实有所回暖,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示出市场需求在逐步恢复。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大于求的压力却在不断加剧。在生产端复产加速的情况下,产量持续增加,而需求端复苏缓慢,无法及时消化这些新增的产量,这就导致了市场上钢材供应过剩的情况愈发严重。
再看钢价,它就像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受到成本下行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制,只能维持窄幅波动。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走低,使得钢铁生产成本下降,按理说这应该有利于钢价的稳定,但需求疲软这个“拖油瓶”却让钢价难以有上涨的动力。市场上钢材供过于求,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价格销售,这进一步压缩了钢价的上涨空间。所以,在这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钢价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波动,难以出现大幅的上涨或下跌。
焦炭与钢铁的紧密羁绊
在钢铁生产的庞大体系中,焦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就像是钢铁生产的“心脏起搏器”,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着关键的动力与支持。在高炉炼铁的复杂流程里,焦炭身兼数职,既是不可或缺的还原剂,帮助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成铁单质,又是提供高温热量的优质燃料,为炼铁反应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焦炭的参与,钢铁生产就如同无米之炊,难以顺利进行。
当前钢铁行业的高开工率,就像一场及时雨,为焦炭市场带来了有力的支撑。从数据上看,若4月铁水日均产量突破240万吨(部分钢企预期),那焦炭消费量将迎来显著增加,这就好比一个大胃王食量猛增,对食物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即使保守估计,铁水日均产量维持在235万吨/日,焦炭需求也将稳稳处于高位水平。清明假期前的补库需求,已经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焦炭短期采购的涟漪,而4月基建和房地产旺季的到来,更是有可能如同决堤的洪水,进一步释放终端需求,为焦炭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
然而,焦化企业在享受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机遇时,也面临着诸多压力。环保限产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制约着企业的生产活动。焦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为了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政府可能会要求焦化企业降低产量。一旦环保政策趋严,企业就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限制产能,这无疑会影响到焦炭的供应量。
与此同时,炼焦煤成本的波动也让焦化企业头疼不已。炼焦煤作为焦炭生产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焦炭的生产成本。就拿进口煤价来说,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如贸易政策的调整、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等,都可能导致进口煤价波动。当进口煤价上涨时,焦化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出去,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大幅压缩。为了维持利润空间,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产量来应对成本压力,在产量和成本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
焦炭价格的坎坷回升路
尽管焦炭需求呈现出回暖的趋势,但价格想要回升却面临着重重阻力,仿佛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
钢价,作为焦炭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正处于持续承压的状态。由于市场上钢材供大于求的局面较为严重,钢价难以有上涨的动力,只能在低位徘徊。这就导致钢厂的利润十分微薄,甚至面临亏损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钢厂对焦炭采购成本变得高度敏感,每一分钱的成本增加都可能让他们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所以,对于焦炭价格的上涨,钢厂往往是能抵制就抵制,能压低就压低,这无疑给焦炭价格的回升设置了一道巨大的障碍。
再看钢厂库存,当前钢厂库存处于高位,这让他们在采购焦炭时更有底气。他们普遍采取“按需补库”的策略,不再像以往那样大量囤积焦炭。只有当库存降至一定水平,确实需要补充时,才会进行采购。这种谨慎的采购策略,使得焦炭的销售变得不那么顺畅。焦企想要提高价格,钢厂就会以库存充足为由,拒绝接受提价,或者转向其他低价的焦炭供应商,甚至考虑进口低价焦炭。这使得焦企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提价难度大大增加。
焦煤价格的波动,也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焦炭价格的走势。焦煤作为焦炭生产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焦炭的生产成本。如果焦煤因供应紧张,比如国内限产或者进口受限等原因,导致价格反弹,那么焦炭的成本支撑就会增强,焦企在这种情况下提价就更容易落地。因为成本增加了,焦企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提高焦炭价格。反之,若煤价继续下跌,焦炭的生产成本降低,焦企的利润空间相对增大,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提价的空间就会受限,即使焦企想要提价,也会面临市场的抵制。
然而,3月底至4月初,黑色系期货市场的几次大幅上涨行为,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为现货市场注入了信心。焦炭期货价格的上涨,让市场参与者看到了价格回升的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预期。一些投资者开始看好焦炭市场,增加了对焦炭的投资,这使得焦炭的市场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情绪、资金流向等,其价格变化可能并不完全反映现货市场的实际供需情况。所以,这种情绪波动对价格的短期扰动是需要警惕的,它可能会让市场产生误判,导致价格出现非理性的波动。
4月焦炭市场的两种走向
站在4月的时间节点上展望焦炭市场,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前方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
第一种情况,倘若铁水产量超预期突破240万吨/日,那焦炭市场将会迎来一场“供需紧平衡”的激烈博弈。随着铁水产量的大幅提升,对焦炭的需求也会如同火箭般蹿升,使得焦炭的供需关系变得异常紧张。而此时,如果炼焦煤成本也能提供有力支撑,比如焦煤价格因供应紧张而上涨,那么焦炭价格的提涨就如同顺水推舟,具备了充足的动力。按照市场的普遍预期,价格可能会以每轮50元/吨的幅度提涨1-2轮。这就好比一场供需与成本之间的完美配合,共同推动着焦炭价格向上攀升。
第二种情况,如果需求与产量增速能够实现较为匹配的状态,焦炭的供需关系虽然会有所改善,但也会面临钢厂抵制提价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焦炭价格大概率会呈现出小幅波动的态势,或者维持相对稳定,最多以每轮50元/吨的幅度略微上涨一轮。因为钢厂在利润微薄、库存高位的情况下,对成本的控制极为严格,他们会想尽办法抵制焦炭价格的上涨,以维持自身的盈利空间。这就使得焦炭价格在上涨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难以出现大幅的提升。
总结与展望:谨慎乐观,密切关注
综上所述,钢铁行业当前“生产端复产加速、需求端复苏缓慢”的现状,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深刻地影响着焦炭市场的走向。生产端的高开工率与铁水产量的稳定增长,为焦炭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焦炭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但钢厂利润承压和库存高位这两大难题,却像两座大山,限制了焦炭价格的弹性,让焦炭价格在回升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展望4月,焦炭市场虽有望在基本面改善的基础上温和回升,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一丝希望,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仍需我们密切关注诸多关键因素。炼焦煤成本的波动,就像市场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改变焦炭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焦炭价格的走势。钢价的走势也至关重要,它与焦炭价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动关系,“钢强焦强”,只有钢价企稳反弹,钢厂盈利改善,对焦炭提价的容忍度才会提升。终端需求的释放力度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市场需求的最终体现,终端需求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焦炭市场的繁荣程度。只有当终端需求真正释放,市场的供需关系才能得到有效改善,焦炭价格的上涨才能得到有力支撑。
短期内,焦炭价格或许会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在市场的起伏中艰难前行。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钢材市场情绪波动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焦炭价格这只小船触礁,带来下行风险。所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相关企业,都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深入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化,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