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下,煤炭市场的惊涛与暗涌

——贸易数据下的中美煤炭贸易现状
韩一凡
2025-04-07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在全球煤炭贸易的大棋盘上,中美之间的煤炭贸易往来呈现出独特的轨迹。近年来,我国从美国进口煤炭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这一贸易关系的轮廓。


先看2024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达到5.4349亿吨,其中从美国进口煤炭1213.12万吨,进口金额19.77亿美元,占总进口量的2.2%。在进口的美国煤炭中,动力煤146万吨,仅占我国动力煤进口总量的0.3%;炼焦煤1067万吨,占我国炼焦煤进口总量的8.7%。从进口金额来看,美国煤炭在我国煤炭进口总金额中占据一定比例,反映出其在我国煤炭进口市场中的位置。


回顾过去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煤炭的数量波动中上升。在2018年之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其他煤炭出口国的竞争以及贸易政策等,我国从美国进口煤炭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全球煤炭市场格局的变化,以及美国煤炭行业为拓展海外市场做出的努力,我国从美国进口煤炭数量逐渐增加。到了2024年,进口量更是达到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出中美煤炭贸易在过去几年间的动态发展,美国煤炭在我国进口市场中的份额逐步扩大。


进入2025年,1-2月我国又花费了3.61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了262.49万吨煤炭,延续了此前的贸易态势。然而,就在这看似稳定的贸易进程中,贸易局势悄然发生变化。2025年2月1日,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随后2月4日,中国对美国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作为反制。这一关税政策的调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中美煤炭贸易原有的节奏,也为后续煤炭市场的变化埋下伏笔,一场围绕煤炭贸易成本、市场份额以及行业格局的变革悄然拉开帷幕。


关税战打响,煤炭市场起波澜

美方发难,中方反制


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单方面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这一举措毫无事实依据,芬太尼问题本是美国自身社会治理失败的结果,中国已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美国却以此为借口,行贸易保护之实,其单边霸权本性暴露无遗。美国此举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破坏了中美正常经贸合作,还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了冲击。


面对美国的无理行径,中国迅速做出反应。2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这一反制措施有理有据,旨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中国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此次反制是对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击。


成本飙升,进口之变


加征关税后,美国煤炭进口成本大幅飙升。此前,中国进口美国煤炭进口关税为3%,加征后累计达到18%。据专业机构估算,动力煤进口成本已增加103元/吨,炼焦煤进口成本增加188元/吨。以2025年1-2月我国从美国进口煤炭的平均成本137.4美元/吨(约合人民币950元/吨,按1美元=6.92人民币汇率计算)为例,动力煤加征关税后成本变为1053元/吨,涨幅超10%;炼焦煤成本变为1138元/吨,涨幅近20%。


从进口结构来看,2019年初至2025年2月份期间,我国进口美国的煤炭中,92%是炼焦煤,8%为动力煤。若中国对美国加征34%对等关税,炼焦煤因占比较高受影响将更为显著,焦煤成本可能会上升340-350元每吨。如此高昂的成本增加,使得美国煤炭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急剧下降。


在成本飙升的压力下,贸易商的进口策略必然发生改变。后期我国贸易商极有可能全面停止进口美国煤炭,转而积极寻找其他国家的替代产品。印尼、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等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在煤炭资源的供应稳定性、价格合理性以及运输便利性等方面各有优势。贸易商们会依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情况,重新规划采购渠道,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这些国家,以确保煤炭供应的稳定与成本的可控,进而推动全球煤炭贸易格局的新一轮调整。


蝴蝶效应,行业变局隐现

直接贸易,影响有限


在全球煤炭贸易的大格局中,中美煤炭贸易虽有往来,但规模相对有限。202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煤炭1213.12万吨,仅占我国煤炭总进口量的2.2%。这一占比数据清晰地表明,美国煤炭在中国进口市场中并非占据主导地位。与我国主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印尼、俄罗斯、澳大利亚和蒙古相比,美国的煤炭供应规模较小。印尼在2024年向我国出口煤炭2.41亿吨,占比高达44.35%;俄罗斯出口9522万吨,占比17.52%;澳大利亚出口8324万吨,占比15.32%;蒙古出口8292万吨,占比15.26%。这些国家在我国煤炭进口总量中占据了超过90%的份额,构成了我国煤炭进口的主要力量。


一旦我国因关税等因素停止从美国进口煤炭,从供应端来看,印尼、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等国完全有能力填补这一市场空缺。印尼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开采技术不断提升,能够稳定供应大量煤炭;俄罗斯的煤炭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与我国接壤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运输成本上具有优势;蒙古近年来积极改善与我国的煤炭贸易基础设施,出口量稳步增长;澳大利亚的煤炭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具竞争力。这些国家在煤炭供应的稳定性、价格的合理性以及运输的便利性等方面各有优势,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对煤炭的多元化需求,确保我国煤炭供应的稳定。


从需求端分析,我国国内的煤炭需求虽庞大,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国内的煤炭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产量,以弥补可能出现的进口煤炭缺口。同时,我国的煤炭消费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在长期的市场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对多种煤炭来源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煤炭的品质、价格等因素,灵活调整采购策略,转向其他进口来源或增加国内采购,以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行。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关税战一旦打响,其影响将如涟漪般扩散至宏观经济层面,对钢铁、化工等高耗煤行业产生显著冲击。以钢铁行业为例,2024年中国钢铁行业占煤炭消费量的18%,是煤炭的重要消耗领域。若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加征关税,我国钢铁出口必然受限。因为美国是全球重要的钢铁消费市场之一,关税的增加会使我国钢铁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导致出口订单减少。


钢铁企业为应对出口困境,可能会采取减产措施。产量的下降意味着对炼焦煤等煤炭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收缩。炼焦煤是钢铁生产的关键原料,钢铁产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炼焦煤的使用量降低。同样,化工行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化工产品的出口受阻会使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受到限制,进而减少对煤炭的需求,因为煤炭在化工生产中作为能源和原料,其需求量与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据专业模型测算,若中美GDP增速各降1%,中国动力煤消费量或减少3000万-6000万吨,占年消费量的1%-2%。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宏观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之间的紧密联系。GDP增速的放缓,意味着整体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下降,工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对煤炭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煤炭市场将面临需求不足的压力,煤炭价格可能会受到下行影响,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将被压缩。


产业链条,连锁反应


贸易战的爆发,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在下游行业,钢铁、化工等行业因需求收缩,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钢铁行业需求的减少,导致钢材价格下跌,钢铁企业利润下滑,一些小型钢铁企业甚至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化工行业同样如此,产品需求的降低使得化工企业库存积压,生产积极性受挫,不得不削减产能。


这种下游行业的需求塌方,进一步对海运业务产生了负面影响。煤炭作为大宗商品,其运输主要依赖海运。当煤炭需求减少,海运业务量也随之大幅萎缩。海运企业的订单减少,收入下降,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降低运费,甚至闲置部分运力。这不仅影响了海运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球贸易格局因贸易战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设置贸易壁垒,导致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国际贸易量大幅萎缩,全球经济陷入了一种低迷的状态,经济大萧条的阴影逐渐浮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煤炭行业作为基础能源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煤炭需求的减少,使得煤炭企业面临着库存积压、价格下跌的困境,普通贸易商在市场竞争中更是加速淘汰,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实力来应对市场的剧烈变化。


进口与产量,双重调控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煤炭进口量和国内煤炭产量的调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从全球动力煤进口数据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几个最大的动力煤买家减少了进口量,创三年来最低季度进口纪录。全球动力煤进口总量略超2.4亿吨,比去年同期减少约1000万吨。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这四个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煤炭采购量均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超过10%。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之一,在这样的全球趋势下,煤炭进口量也极有可能减少。一方面,关税战的影响使得进口煤炭的成本上升,贸易商进口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国内煤炭市场的稳定供应需求,促使我国可能采取措施控制进口量,以减少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控制进口量可以避免大量低价进口煤炭对国内煤炭企业造成过度竞争,保护国内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国产煤减产的消息虽尚未落实,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和影响。如果国产煤减产,短期内可能会导致煤炭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因为国内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一旦产量减少,而需求不变或增长,市场供需平衡将被打破。然而,从长期来看,减产也可能促使煤炭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推动煤炭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同时,减产还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煤价涨跌,迷雾重重待解

多空因素,激烈交锋


停止进口美国煤炭这一事件,对我国煤炭市场而言,短期内供应结构会有所调整,但整体冲击有限。由于美国煤炭在我国进口总量中占比较低,仅为2.2%,我国可迅速从印尼、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等传统煤炭进口大国增加进口量,保障煤炭供应的稳定。


从经济层面来看,大量资本热钱流出美国流入我国,为我国股市和实体经济的恢复带来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流入股市的资金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推动股价上升,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以一些煤炭相关企业的股票为例,在资本流入的影响下,股价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流入实体经济的资本促进了企业的扩张和创新。煤炭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然而,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若步入大萧条,贸易战发生重大变革,将对各行各业带来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价格会出现剧烈的暴涨暴跌变化。煤炭价格的走势也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经济衰退导致需求大幅减少,煤炭价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贸易战引发的供应链中断、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又可能推动煤炭价格上涨。


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加征34%对等关税,无疑给煤炭行业带来了诸多挑战。成本的上升使得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小型煤炭企业可能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面临倒闭的风险,行业整合的步伐可能加快。


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可以通过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加大在清洁煤技术、煤炭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降低煤炭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同时,拓展多元化业务,涉足新能源领域,实现能源业务的多元化布局,降低对传统煤炭业务的依赖。


对于普通从业者来说,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需要不断增强对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时刻关注国际政治局势、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煤炭需求下降时,及时调整库存策略,避免库存积压;在市场出现新的机遇时,迅速做出决策,抢占市场先机。


前路未知,市场且行且看


中美关税战的硝烟在煤炭行业上空弥漫,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从贸易格局到价格走势,从企业经营到行业发展,无一不受到冲击。


直接贸易层面,尽管中美煤炭贸易规模有限,我国能轻松找到替代供应源,但全球煤炭贸易流向已开始悄然重塑,贸易商们正忙于重新规划采购版图。宏观经济领域,关税战给钢铁、化工等高耗煤行业套上了枷锁,需求收缩的阴影笼罩,煤炭消费量面临下行压力,行业发展的步伐也因此变得沉重。


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更是深受其害。下游行业需求塌方,海运业务量锐减,全球贸易格局陷入动荡,煤炭行业在这场风暴中艰难前行,普通贸易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速出局。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煤炭企业唯有积极拥抱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方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企业的命运,每一次创新都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煤价的走势依旧扑朔迷离,多空因素激烈交锋,是涨是跌,尚无定论。这不仅是煤炭行业从业者关注的焦点,也牵动着众多相关行业人士的心。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一同探讨下周煤炭价格的走向,共同关注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