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周刊讯:在我国华北地区,有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它西起山西省大同市,东至河北省秦皇岛市,全长 653 千米,是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首条煤运通道干线铁路,它就是被誉为 “中国重载第一路” 的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始建于 1983 年,1992 年全线竣工运营,承载着 “西煤东运” 的重任,煤炭运量占全国铁路煤运总量的 1/5,为我国能源运输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条铁路的建设,堪称一个伟大的工程奇迹。它穿越了雁北高原、桑干河谷,紧依燕山山脉南麓,一路地势复杂,建设难度极大。但建设者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让这条钢铁巨龙得以腾飞。大秦铁路的建成,犹如打通了我国能源运输的“任督二脉”,将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渤海湾港口,再通过海运,将煤炭输送到全国各地,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
春检行动:大秦铁路的“年度保养”
每年 4 月,大秦铁路都会迎来一场特殊的 “年度保养”—— 春季集中检修 。2025 年的春季集中检修从 4 月 1 日开始,一直持续到 4 月 30 日,每日上午 9 时至 12 时安排施工天窗期,全线列车停止运行 。在这段时间里,一场对铁路设施设备的全面 “体检” 和升级改造工程火热展开。
此次检修的内容涵盖了线路钢轨、轨枕、道岔、道砟及供电接触网、信号设备、通信光缆等多个方面。施工人员将对这些关键部位进行立体式检修和更新升级,包括成段更换钢轨 280 多公里、成段更换轨枕 11.7 万根、成组更换道岔 127 组、大机清筛道床 170 多公里、大机捣固线路 1362 公里、架设避雷线 16.78 条公里,还将完成桥隧检修、信号电缆迁改等任务 。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检修,旨在让冬季电煤保供以来高负荷运转的线路设施设备迅速恢复性能状态,为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夏能源运输夯实基础。
为了保证施工优质高效推进,国铁太原局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组建 130 支施工队伍,并邀请哈尔滨、沈阳、北京、武汉等 8 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的 16 支队伍参与,施工人员总数近 20000 人;同时,投用大型换轨车、清筛车、捣固车、闪光焊轨车等作业车 70 组,长轨运输车、洒水车、隧道清污车等车列 18 列,多功能养路机械车 234 台,创下历年大秦铁路集中修施工投入人力和机械车辆最高纪录 。
春季集中检修对于大秦铁路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它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举措。大秦铁路常年承担着繁重的煤炭运输任务,经过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线路设施设备难免会出现磨损、老化等问题。通过集中检修,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铁路在后续的运行中安全可靠。其次,检修有助于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经过全面检修和升级改造的线路设施设备,能够更好地适应重载运输的需求,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运输延误,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从而保障“西煤东运” 的高效进行。
供应之变:检修下的煤炭市场涟漪
大秦铁路春季集中检修期间,日发运量从正常情况下的 120 万吨降至 100 万吨 ,这一变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煤炭市场激起层层涟漪,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港口调入量的减少。
以秦皇岛港为例,它作为大秦铁路的重要出海口,是煤炭运输的关键枢纽。在大秦线正常运行时,港口每日能迎来稳定的煤炭调入量,犹如源源不断的水流注入水库。但检修开始后,调入量明显减少,就像水库的进水口变小了。从历史数据来看,2024 年大秦线春季检修期间,秦皇岛港的日均调入量较检修前下降了约90%,库存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
港口库存的变化对市场供需有着至关重要的潜在作用。当港口调入量减少,库存会逐渐下降。若库存下降到一定程度,市场上的煤炭供应就会变得紧张,就像货架上的商品逐渐变少,买家可能会因为担心买不到而纷纷抢购,从而推动煤炭价格上涨。相反,如果港口库存原本就处于高位,即使调入量减少,短期内也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仍能保持相对平衡,煤炭价格也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除了秦皇岛港,整个环渤海港口群都受到了大秦线检修的影响。在检修期间,环渤海港口的库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各港口的货源结构、市场定位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一些主要依赖大秦线运输的港口,库存下降较为明显;而部分有其他运输线路作为补充的港口,如黄骅港,可通过朔黄线运输煤炭,在大秦线检修时,其库存波动相对较小。
电力行业:淡季特征显著
进入 4 月,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明显回暖,供暖需求大幅下降,这使得煤炭在供热方面的消耗急剧减少。同时,汛期日益临近,降水逐渐增多,我国水力发电迎来黄金时期 。长江、黄河等主要流域的水位上升,各大水电站的水流量增加,水力发电能力显著增强。以三峡水电站为例,在 4 月进入丰水期后,其发电量较枯水期有大幅提升,为电网输送了大量清洁电力 。
沿海电厂作为煤炭的主要消费终端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低负荷运行与高库存的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4 月沿海电厂的平均负荷率较冬季供暖期下降了3%-5%,机组运行时间减少,对煤炭的消耗也随之降低。而库存方面,由于前期的积极补库以及当前需求的减弱,沿海电厂的煤炭库存普遍处于高位,部分电厂的存煤可用天数甚至超过了42天,远超正常水平。
在这种低负荷、高库存的情况下,沿海电厂的煤炭采购节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电厂在采购煤炭时更加谨慎,不再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急切地采购,而是维持相对缓慢的采购节奏,以消化现有库存。对于市场上的煤炭供应,电厂的议价能力增强,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只有当煤炭价格达到他们预期的合理区间时,才会进行适量采购。
非电行业:复苏之路仍漫漫
除了电力行业,水泥、钢铁等非电行业也是煤炭的重要消费领域。然而,近期这些非电行业的数据表现却差强人意,复苏动力明显不足。
以水泥行业为例,根据相关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4 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仅为 6.3%,增速远低于预期 。水泥的市场需求也较为疲软,价格持续低迷。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的大环境下,新建建筑项目数量减少,对水泥的需求大打折扣。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速度也有所放缓,进一步抑制了水泥的市场需求 。而水泥行业作为煤炭的下游产业,其低迷的市场表现直接导致对煤炭的采购量减少。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或者寻找其他可替代的能源 。
钢铁行业同样面临着困境。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制造业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钢铁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钢材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为了应对市场压力,钢铁企业纷纷采取减产、限产措施,这使得对煤炭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据统计,4 月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了 6.11%,煤炭消耗也随之下降。
水泥、钢铁等非电行业的不景气,使得它们难以对煤炭市场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电力行业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非电行业无法弥补煤炭需求的缺口,导致煤炭市场整体需求表现不佳。
市场走向:供需格局的短期预判
综合大秦铁路检修带来的供应变化以及 4 月煤炭市场需求端的表现,短期内煤炭供需宽松格局或难以改变 。
虽然大秦线检修使得后续港口调入量有所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大秦线集中检修是每年提前计划好的,并非突发事件。下游用户早已提前知晓这一安排,并做好了相应的补库措施。以沿海电厂为例,在检修开始前,许多电厂就积极增加煤炭采购量,提高库存水平,以应对检修期间可能出现的供应减少情况。像华能集团旗下的一些沿海电厂,在 3 月就加大了煤炭采购力度,将库存提升至可用25天的水平,为大秦线检修期间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煤炭储备。
从沿海电厂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日耗已降至历年同期低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4 月沿海电厂的平均日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4.2% 。这意味着电厂对煤炭的消耗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电厂库存依然处于高位水平。大部分沿海电厂的煤炭库存可用天数超过了20天,个别电厂甚至达到了42天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于去库打算还是维持日常所需,电厂整体采购需求都表现明显不足。即使港口调入量减少,电厂也可以依靠现有库存维持正常生产,不会急于大量采购煤炭。
除了沿海电厂,整个煤炭市场的下游用户采购需求都较为疲软。在非电行业,水泥、钢铁等企业由于自身市场不景气,对煤炭的采购意愿和采购量都大幅下降。在电力行业需求减弱、非电行业又难以提供有力支撑的情况下,煤炭市场的需求端表现乏力。而在供应端,虽然大秦线检修导致日发运量下降,但国内其他煤炭生产企业和运输线路仍在正常运行,煤炭供应并未出现大幅减少的情况。因此,综合供需两端的情况,短期内煤炭市场的宽松格局难以改变。
行业回响:市场各方的动态与反应
大秦线检修和煤炭供需变化在煤炭市场掀起波澜,港口市场、贸易商、终端用户等市场参与者对此做出了不同反应,也相应调整了策略。
港口市场在大秦线检修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以秦皇岛港为代表的环渤海港口,调入量的减少使库存面临下行压力。但部分港口通过优化调度、挖掘内部潜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库存紧张局面。如曹妃甸港加强与周边运输线路的协同合作,增加了从其他线路的煤炭调入,保持了库存的相对稳定。港口在这个过程中,也加强了对市场的监测和分析,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及时调整作业计划,提高装卸效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
贸易商们则处于谨慎观望的状态。他们一方面密切关注大秦线检修的进展以及港口库存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持警惕。一些贸易商手中持有较高成本采购的煤炭,在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愿意低价抛售,导致市场交割僵持。但也有部分贸易商,凭借对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和灵活的经营策略,开始调整库存结构,减少高价煤炭的持有量,转而寻求价格更具优势的货源。还有一些贸易商加强了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签订长期合同、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市场风险,保障自身的经营效益。
终端用户的策略调整也十分明显。沿海电厂依靠前期积累的高库存,在采购上更加谨慎,主要拉运北方港口的长协煤,对市场煤的采购持观望态度。部分电厂还在等待新政策实施后市场煤降价,以降低采购成本。而非电行业的终端用户,由于自身市场的不景气,对煤炭的采购量大幅减少,采取低库存策略,仅维持少量刚需采购。例如,一些水泥厂和钢铁厂为了应对市场困境,通过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耗。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寻找替代能源,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检修后的煤炭市场展望
大秦铁路的春季集中检修,虽然在短期内改变了煤炭市场的供应节奏,但在下游用户提前补库、当前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未能打破煤炭供需宽松的格局。随着检修的结束,大秦铁路将恢复往日的繁忙,煤炭供应也将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未来,煤炭市场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供应端来看,国内煤炭生产企业的产能释放情况、进口煤的市场份额以及大秦铁路等运输线路的运行状况,都将对煤炭供应产生影响。例如,若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加大生产力度,进口煤数量维持高位,煤炭供应将继续保持充足;反之,若运输线路出现故障或进口煤政策发生变化,供应则可能面临一定压力。
需求端同样存在变数。电力行业的需求将受到气温、水电发电量以及新能源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夏季气温异常升高,居民用电需求大增,电厂对煤炭的采购量可能会增加;若水电发电量超预期,煤炭需求则会受到抑制。非电行业的复苏进程也至关重要,水泥、钢铁等行业的市场需求能否回暖,将直接决定它们对煤炭的采购量。此外,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导向等因素也会对煤炭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力度、对煤炭行业的环保要求等,都可能改变煤炭市场的供需格局和价格走势。
对于煤炭市场的参与者来说,无论是港口、贸易商还是终端用户,都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唯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韩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