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伟 | 古诗词里的清明(散文)

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王晓伟
2025-03-31
来源:

清明,这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如同流传千古的诗,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人的情感与当下的思绪紧密相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份对逝去亲人的哀愁与思念,还能体会到古人赏景登山、踏青游玩的闲适与惬意。一首首关于清明的古诗词,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诉说着古人的生活,也映射着当下的生活与情节。


360截图20250331174259687.jp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的开篇之句。读此诗篇,我们可以联想到雨丝绵绵,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为逝去的人奏响的一曲哀歌。路上的行人,或低头沉思,或黯然神伤,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与不舍。这雨,这景,这情,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而动人的画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清明并非只有哀愁与思念。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会选择在这个时节走出家门,去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他们或登山望远,或踏青赏花,将所见所感融入诗词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南溪早春》便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自然美景的佳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中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春日图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之中。


除了赏景登山,古人还有在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风筝在蓝天中翱翔,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宋代诗人王令在《纸鸢》一诗中写道:“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诗人以风筝为喻,表达了自己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同时,这风筝也仿佛成了连接生与死的纽带,让人们在哀愁与思念中寻找到了一丝慰藉。


当然,清明还是一个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其中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与清明相近)时人们祭拜祖先的凄凉场景,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深沉的哀思与怀念。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则更是将这份哀思推向了极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与哀痛,让人为之动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的习俗与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如今,人们不仅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缅怀先人,还会通过植树造林、网上祭扫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祝福。同时,清明也成为了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绝佳时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回首古诗词中的清明,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古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愁与思念,更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一首首清明的古诗词,就像是一座座穿越了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往今来,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作者: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王晓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