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曙光的救援先锋——记“孤狼队长”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女职工王飞

何彬 李艳晗
2025-03-31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在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的灯房,每天都有一位忙碌的身影,她就是王飞。作为灯房职工,她的日常工作平凡而琐碎。每天,她都要仔细检查每一盏矿灯,确保它们能在黑暗的矿井下正常发光,为矿工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狭小的灯房里,她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专注地进行着灯具的维护与管理,那一双原本细腻的手,也因为长期接触设备,变得粗糙起来。然而,谁能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灯房女工,还有着另一重不平凡的身份——长治市曙光救援队队长。


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她便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救援队的事务中。从参与救援技能培训,到组织队员进行应急演练,从策划救援行动方案,到协调各方资源,她都亲力亲为。这种从平凡岗位到救援一线的身份转变,充满了巨大的反差与挑战,但王飞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也让我们不禁好奇,她究竟是如何踏上这条充满艰辛与热血的救援之路的。


梦想萌芽,踏上征程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那时的王飞,虽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灯房职工,但电视里、网络上不断播放的地震灾区画面,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看着那些在废墟中挣扎的生命,看着救援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她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她渴望能为这些受灾的人们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尽一份微薄之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飞了解到民间救援力量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具备专业能力的救援组织的出色表现,为热爱公益的王飞打开了一扇新窗口。经过查找搜集相关信息,她得知长治市有支天龙救援队,便毫不犹豫地提交了加入申请,渴望成为救援队伍中的一员。


然而,真正接触救援工作后,王飞才发现,这远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救援工作不仅需要胆量与勇气,更需要有专业的救援技能。为了能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她开启了一段异常刻苦的训练之旅。


每天下班后,别人都在休息放松,王飞却一头扎进了训练场地。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野外救援、地震救援、水上救援、高空速降、逆流操舟、溺水人员打捞……一项项复杂而又危险的技能,她都全神贯注地学习着,反复演练着。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手臂因为长时间操作救援设备而酸痛不已,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


为了掌握心肺复苏的最佳节奏和力度,她对着模拟人反复练习,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手臂麻木,也不肯停下来休息片刻。在学习止血包扎时,她不断尝试不同的包扎方法,研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伤者进行最有效的止血处理。


学习野外救援时,她跟着有经验的队员深入山林,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辨别方向,如何搭建临时庇护所,如何寻找水源和食物。面对蚊虫的叮咬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将这些困难都化作成长的养分。


地震救援的训练同样艰苦,她要学习如何在废墟中搜索幸存者,如何使用各种破拆工具打开生命通道。每次训练,她都把自己想象成真正置身于地震灾区,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操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水上救援的训练更是充满挑战,她需要在湍急的水流中驾驶冲锋舟,准确地靠近被困人员,将他们安全地转移到岸上。为了熟练掌握驾驶技巧,她无数次在水上进行练习,即使被浪花溅湿全身,甚至差点翻船,她也毫不畏惧,一次次地重新出发。


高空速降和逆流操舟的训练,对她的体能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从高空快速下降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王飞却勇敢地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一次次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在逆流操舟的训练中,她与湍急的水流奋力搏斗,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和划桨力度,努力保持舟艇的稳定。


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王飞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先后取得了红十字救护证和无线电操作证等专业证书,救援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也逐渐成为了救援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直面生死,坚守初心


在王飞的救援生涯中,有一次经历让她刻骨铭心,那是她第一次直面死亡。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南宋渡村的湖边却笼罩着一层阴霾。一位前来钓鱼的中年人,不幸溺亡在这片湖水中。当王飞和队员们接到救援任务赶到现场时,气氛格外凝重。


整个下午,他们都在湖面上展开搜索,每一寸水域都不放过,然而却一无所获。长时间的高强度搜索,让队员们的体力几近透支,但王飞和其他队员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我和其他队员替换着休息片刻,冲锋舟没有停下,继续地毯式搜索。”王飞回忆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


终于,在出水口处,王飞看到了那具已经膨胀漂浮的遗体。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起救援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恐惧,甚至不敢上前。但王飞没有丝毫犹豫,她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内心的害怕,冲上前去参与打捞工作。


“没有任何防护,很自然就去做了。刚开始是有点害怕的,但是当你抱着善心去完成那件事时,就不会怕了。我们找回‘大体’是在帮助他们的家人。我们给死者以尊严,带他们回家,这是积德!”王飞在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语气平静却又充满力量。从最初的害怕,到为了帮助逝者家人而勇敢面对,王飞的内心完成了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转变。


组建队伍,责任升级


随着参与救援任务的增多,王飞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她在救援领域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对救援事业的执着热情,2021年,王飞申请组建了首支山西蓝天直属救援队。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人员招募、培训体系搭建,到救援装备的筹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和筹备。


在人员招募方面,王飞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募信息,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但她对队员的选拔十分严格,不仅要求申请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她亲自参与面试,与每一位申请人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动机和能力,确保每一位队员都能真正适应救援工作的要求。


在培训体系搭建上,王飞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救援培训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培训计划。从基础的救援技能培训,到模拟实战演练,再到心理辅导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她邀请专业的救援专家和教练,为队员们进行授课和指导,确保队员们能够掌握最专业、最实用的救援技能。


为了筹备救援装备,王飞四处奔走,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她深知,先进的救援装备是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她通过募捐、赞助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购置了各种专业的救援设备,如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冲锋舟、急救药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成功组建了山西蓝天直属救援队。


仅仅一年后,王飞又凭借着对救援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强烈的使命感,申请组建了长治市曙光救援队,并担任队长。这一次,她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不仅要进一步完善队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还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其他救援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


在组织架构方面,王飞根据队员们的专业技能和特长,设立了不同的部门和小组,如搜救组、医疗组、后勤保障组、通讯组等,明确了各部门和小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队伍在救援行动中能够高效协作。在管理制度方面,她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要求队员们严格遵守,保证队伍的纪律性和执行力。


为了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王飞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汇报救援队的工作情况和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她还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应急演练和救援行动,为政府提供专业的救援力量和技术支持。在与其他救援组织的合作中,她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分享救援经验和技术,共同提高救援能力。同时,她还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宣传救援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在王飞的带领下,长治市曙光救援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支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救援队伍。队员们在她的感染和激励下,都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随时准备奔赴救援一线,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涿州抗洪,无畏冲锋


2023年7月31日,河北涿州遭遇特大暴雨,洪水如猛兽般肆虐而来。一时间,河水猛涨,道路被淹,许多村庄成为孤岛,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8月1日,曙光救援队接到救援邀请,王飞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她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收集当地受灾情况,并立即着手准备救灾工作。她紧急召集了13名水域搜救经验丰富的队员,这些队员都是她平日里精心挑选和培养的,他们拥有扎实的救援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以往的救援任务中都表现出色。


为了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王飞自筹经费购置了多种救援物品。她四处奔波,联系供应商,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惠的价格采购到最实用的救援物资。在她的努力下,短短一天时间内,就筹集到了2艘冲锋舟、15套激流马甲、2套绳索、两个医疗急救箱、20套防疫物资、8只探照灯、2个喊话器、10台对讲机等物资。这些物资将成为他们在洪水中救援的有力武器。


8月2日下午6点,一切准备就绪,王飞带领队员们带着满满的物资和坚定的信念,从长治紧急出发,马不停蹄地赶赴河北省涿州市。一路上,他们争分夺秒,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灾区,解救被困群众。


经过近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8月3日凌晨3点27分,他们终于到达指定地点。此时的涿州,被洪水笼罩着,一片汪洋,到处都是被浸泡的房屋和被困的群众,哭声、喊声、洪水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揪心。


王飞和队员们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惫,立即展开救援。他们冒着大雨和狂风,乘坐冲锋舟、橡皮艇深入灾区,逐村逐户搜救被困群众。在救援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洪水湍急,随时都有可能将船只掀翻;水下情况复杂,到处都是障碍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被困群众情绪激动,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


有一次,他们在救援一个被困在屋顶的老人时,由于水流太急,冲锋舟无法靠近,王飞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游向老人。冰冷的河水刺骨,她的身体在水中不停地颤抖,但她咬紧牙关,奋力游向老人。当她终于将老人背在背上,艰难地游回冲锋舟时,她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但她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欣慰。


还有一次,他们在转移一群被困在学校里的学生时,突然遇到了一股强大的暗流,冲锋舟被冲得摇摇欲坠,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王飞一边稳定队员们的情绪,一边迅速调整船只的方向,与暗流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功地将学生们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队员们的脚变得又白又皱,衣服裤子鞋子也是湿了干,干了湿。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的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都没有喊过苦叫过累,依然坚定地穿梭在洪水中,抱着孩子,背着老人,一趟又一趟地进行转移,直到把群众送到安全地点。


“有一次紧急救援,我们在转移最后一个群众的时候,浪很大,水不时溅进救生船。船上那个被救的阿姨哭了,感动得一直不停地说‘谢谢,谢谢’,这一幕,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王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里再一次涌出泪花。


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奋战,他们成功解救出了数百名被困群众,并妥善安置了他们。看着一个个被解救的群众脸上露出的笑容,王飞和队员们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虽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困难,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


积石山救援,生死时速


2023年12月19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整个地区陷入了一片黑暗与绝望之中。地震的消息传来,王飞的心紧紧揪了起来,她深知,又一场严峻的考验来临了。


地震发生后,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军队、消防、医疗等专业队伍迅速集结,携带着先进的救援设备和药品,赶赴灾区。同时,无数的志愿者也自发组织起来,加入到救援的行列中,长治曙光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响应,一同赶赴灾区。


王飞接到任务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领队员筹备物资,整理装备。他们争分夺秒,一刻也不敢停歇,只为能尽快赶到灾区,挽救更多的生命。20号晚上20:00,王飞带领19名队员火速赶往灾区。一路上,大家人休车不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与时间赛跑,拯救生命。历经1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灾区。


稍作调整后,王飞和队员们立即加入救援现场。他们把随车带的保暖棉被100条、日常用品、方便面100余件、帐篷10套等物资全部捐给灾区,又配合当地部队官兵一起搬运、发放救灾物资。进入灾区后,他们面临着极其复杂和艰巨的救援环境,余震不断,危险无处不在,但救援人员没有丝毫退缩,日夜不停搜救被困群众、治疗伤员、安置受灾民众。每一个救援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希望能够救出更多的生命。


在一次搜救行动中,根据生命探测仪显示,在一座倒塌的房屋下面压着一名幸存的小孩。这个消息让王飞和队员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避免二次坍塌对小孩造成伤害,他们决定用最原始的方法——用双手一寸一寸地挖掘。


寒风刺骨,王飞的双手在冰冷的废墟中不停地刨挖着,刺骨的寒冷让她的手指几乎失去了知觉,但她没有停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王飞的心里也越来越紧张,因为任何一次余震,都有可能让这个孩子被活埋在废墟里。


突然,王飞感觉到手指一阵剧痛,原来是指头被尖锐的石块划破了,鲜血瞬间流了出来,混合着汗水滴落在手下的土地里。但她仿佛没有察觉到疼痛,依旧专注地挖掘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出孩子。


经过几个小时的徒手挖掘,王飞终于碰到了小孩的小脚丫。那一刻,她的心中涌起一股激动和欣慰,但她知道,还不能放松,孩子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她小心翼翼地继续挖掘,一点点扩大救援空间,终于,孩子被安全地送到了军医手里。


看到气若游丝的小孩,王飞这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瘫坐下来。经过医生检查之后,发现小孩急需输血,王飞毫不犹豫地说:“抽我的!”当看到小孩输血后脸色慢慢好转后,王飞喜极而泣。“他的家人后来辗转问到我电话,说要谢谢我,说我们不仅救了一个人,也是救了他们一家。”王飞回忆起这件事时,眼中满是温暖和欣慰。


家风传承,爱与理解


王飞的救援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这背后离不开家庭的深远影响。她的父亲,一名常村煤矿掘进线上的普通工人,却以一颗热忱的“热心肠”,在邻里间留下了诸多温暖的故事。村里缺水,吃水要去别村打水,是父亲带领着全村老少爷们,齐心协力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大家吃水难的问题。这样的事迹,如同温暖的火种,在王飞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善良与奉献的种子,让她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乐于助人的性格。


在王飞的救援行动中,她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和困难。很多人对她一个女性从事救援工作表示不解,常常劝告她:“一个女人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呢?这个本来就应该是男人做的事。”但王飞总是一笑了之,她的内心坚定如磐,从未被这些外界的声音所动摇。


然而,家庭的压力,却让她在坚持的道路上经历了更多的考验。在丈夫眼中,王飞在救援事业上的投入,似乎有些“过度”。她不会做饭,不会缝扣子,还花费近20万在救援工作上,这让丈夫一度觉得她是个“败家媳妇”。随着救援队伍的不断壮大,救援工具的购置、队员的保障等,都需要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王飞为了维持救援工作的正常运转,只得拿出多年积蓄填补。小到几百块的医疗包,大到2万的救援绳,全部自费购入,甚至将自购的房车用来做救援住宿车使用。丈夫一开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援事业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丈夫的态度也逐渐从默许转变为极力反对。


有好几次,王飞凌晨结束救援任务后,还要赶着去上白班。看着疲惫不堪的妻子,丈夫既心疼又无奈,心中满是矛盾和纠结。他既担心妻子的身体,又无法理解她对救援事业的执着。但王飞从未想过放弃,她一次次地与丈夫沟通,讲述救援行动中的点点滴滴,分享那些被救群众的感激之情,让丈夫逐渐了解到救援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王飞的坚持和努力下,丈夫终于被她的精神所打动,慢慢理解并支持了她的选择。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默默地为她分担家务,照顾家庭,丈夫的转变,让王飞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这种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成为了她在救援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坚强后盾,让她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生命的伟大事业中。


持续前行,传递希望


九年来,王飞的身影活跃在大大小小的救援现场,参与了200多次救援任务,从山野到城市,从水域到自然灾害现场,她用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理念。每一次救援,都是与死神的较量;每一次成功解救,都是生命的奇迹。她在救援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与荣誉,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在她看来,救援不仅仅是拯救生命,更是传递希望,是在绝望中为受灾群众点亮一盏明灯。


王飞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的勇敢、坚韧和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生活中,或许我们不会像她一样直面生死救援,但我们可以从她身上汲取力量,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里,传递爱心,担当责任,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与希望。让我们以王飞为榜样,用行动诠释爱与责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本网通讯员:何彬 李艳晗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