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鹰眼” ——记青海能源集团鱼卡公司地质技术员马小龙

朱红洲
2025-03-31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2014年6月,马小龙从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这所学校的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在业内颇具声誉,马小龙在这里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怀揣着对煤炭事业的一腔热爱,他毅然投身到鱼卡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地质技术员,满心期待能在这片领域大展宏图。


可真正踏入煤矿,马小龙才意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井下的环境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空气湿度大,煤尘弥漫,腐蚀性气体的味道时常刺鼻。而且,由于多数煤矿是井工煤矿,作业深度大,工作条件艰苦。生产系统复杂,各类设备众多,操作和维护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还有各种各样难以预测的事故诱发因素,让整个工作充满了挑战。再加上每天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一切都让初来乍到的马小龙感到迷茫和巨大的压力。


但马小龙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深知,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基础,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技术员,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就像采矿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计划里提到的,实习能让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煤矿各生产环节有更深入的认识。马小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适应这里的工作,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磨砺成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马小龙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请教,老技术员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用的技巧和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何快速判断煤层走向、怎样根据岩石特征识别潜在危险区域等。马小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在井下作业现场,还是在日常的交流中,他都认真聆听老技术员们的讲解,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方法。


同时,马小龙认真学习《煤矿地质工作细则》,这一细则详细规定了煤矿地质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标准,包括地质类型划分、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等内容。通过学习,马小龙对煤矿地质工作的流程和规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每一项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马小龙积极参与井下地质编录和勘探工作,这些工作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地质编录能够详细记录井下地质情况,为后续的开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勘探工作则能帮助发现潜在的资源和隐患,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每天,马小龙都背着沉重的仪器设备,穿梭于井下各个工作面,如同一位执着的探险家,深入探寻着地下世界的奥秘。在井下,他需要时刻保持专注,认真观察煤(岩)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厚度等地质构造特征。这些参数的变化可能预示着地质条件的改变,对煤矿的开采安全和效率有着直接影响。例如,煤层的倾角过大可能导致煤炭开采难度增加,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而煤岩层的走向则关系到巷道的布置和开采方向的选择。马小龙深知这些细节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一丝不苟地进行观察和测量,将地质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在案,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


融合创新:引入新理念新技术


马小龙凭借着对专业的执着热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积极探索的精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矿行业也在逐渐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马小龙敏锐地意识到,将这些新理念、新技术与传统地测工作相结合,是实现工作突破的关键。


在鱼卡一井田矿井地质补充勘探工作中,马小龙积极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能够对地质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和分析,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变化趋势。马小龙利用GIS技术,对鱼卡一井田的地质数据进行了整合和分析,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在分析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传统方法难以察觉的地质异常区域,通过进一步的勘探,确定了这些区域的潜在价值,为公司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鱼卡一井田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中,马小龙采用了瞬变电磁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和异常体,对于发现潜在的水害、瓦斯等隐蔽致灾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马小龙和他的团队在井田范围内布置了多个探测点,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信号,获取了大量的地下地质信息。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他们成功发现了几处可能存在水害隐患的区域,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除了引入新技术,马小龙还积极参与了瓦斯地质研究工作。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之一,了解瓦斯的赋存规律和分布特征对于预防瓦斯事故至关重要。马小龙和团队成员一起,对鱼卡矿区的瓦斯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收集了大量的瓦斯含量数据、地质构造数据以及煤层特性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质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预测瓦斯的分布情况和涌出趋势,为瓦斯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研究过程中,马小龙不断尝试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参与这些地质工作的过程中,马小龙始终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贯穿其中。他明白,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工作中,他注重团队协作,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工作流程的优化和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将传统地测工作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马小龙为鱼卡公司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也为煤矿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关键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危机


在1273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至走向长度400米处时,马小龙像往常一样,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井下地质编录工作。突然,他敏锐地察觉到掘进工作面的煤层出现了异常变化,煤层裂隙发育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里可能存在着重大隐患。马小龙立刻提高了警惕,他更加仔细地观察周围的地质情况,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地分析出该处存在一处断裂构造。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随着掘进工作的继续,极有可能发生冒顶事故,这不仅会对设备造成严重损坏,还可能危及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马小龙升井后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了领导。他详细地描述了在井下观察到的煤层异常变化以及自己对断裂构造的分析判断,让领导对现场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马小龙还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调整掘进工作面施工坡度,以减少煤层所受的应力;加强支护强度,采用更坚固的支护材料和更合理的支护方式,确保巷道的稳定性。


领导对马小龙汇报的情况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讨论,并迅速采纳了他的建议,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方案。施工人员按照方案要求,对掘进工作面的施工坡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加强了支护强度,在巷道顶部和侧壁增加了锚杆、锚索等支护设施,还铺设了金属网,以增强支护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由于马小龙发现及时,领导决策果断,处理措施得当,成功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这次经历让马小龙深刻认识到地质工作责任重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持续学习:提升素养,紧跟前沿


工作之余,马小龙深知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习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凭借着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扎实的专业知识,2021年,马小龙取得了青海省自然工程系列中级采矿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这一资格的取得,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努力工作和学习的认可,更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取得中级职称后,马小龙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积极参加行业学习交流活动。他深知,煤矿行业发展迅速,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煤矿地质工作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马小龙了解到一种新型的地质勘探技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为煤矿开采提供更详细的地质信息。马小龙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积极与同行交流讨论,还向专家请教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回到公司后,马小龙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深入研究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鱼卡矿区的应用可行性。他结合鱼卡矿区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这项技术在鱼卡矿区的全面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马小龙的积极探索为公司未来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参加行业交流活动,马小龙还关注着行业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他订阅了多种专业期刊,如《煤炭学报》《煤矿开采》等,通过阅读这些期刊,他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煤矿地质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在阅读过程中,马小龙会认真做笔记,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记录下来,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他还会与同事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学习和进步。


群体写照: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马小龙并不是个例,在煤矿行业中,像他这样的煤矿地质技术员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分散在各个矿区,常年奋战在井下生产一线,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每天,他们迎着晨曦出发,深入到黑暗的井下,在狭窄的巷道中穿梭,在潮湿的环境里作业。他们的脸上常常沾满煤尘,衣服也总是被汗水浸湿,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


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严谨。从地质勘探到地质编录,从储量计算到灾害监测,每一项工作都关系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还是处理突发的地质灾害,他们都能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他们的工作成果或许并不像煤炭开采那样直观,但却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煤矿企业才能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合理规划开采方案,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他们就像地心深处的“眼睛”,为煤矿行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然而,这些默默奉献的煤矿地质技术员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他们的付出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煤矿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些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地质技术员。他们是煤矿行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煤矿事业做出的贡献。


本网通讯员:朱红洲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