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能源新引擎:古叙矿区大村井田煤矿开工

韩一凡
2025-03-31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四川,作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大省,能源格局却呈现出独特的“水多气丰煤少”态势。在能源资源的大棋盘上,四川的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位居全国首位,基本覆盖四川盆地,可谓占据了天然气领域的优势地位;而煤炭资源在全国排名第14名,仅约占全国储量的1.4%,与天然气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我们围着四川盆地画个圈,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煤炭基本就长在“盆沿”上。全省依据煤层分布特征及赋存规律,划分出12个煤田、18个煤炭矿区,其中筠连矿区、古叙矿区、芙蓉矿区等10个主要矿区,成为四川煤炭资源的主要承载地,主要分布在川南的宜宾、泸州,川东北的广安、达州、广元,以及攀西地区。这种独特的分布,就像是大自然给四川盆地镶嵌的一条特殊“煤边”,虽然狭窄,却蕴含着重要的能源价值。


在这些煤炭产区中,川南煤田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四川重点煤炭产区。其资源量约占全省70%以上,是川渝地区最大的优质无烟煤基地、化工用煤基地,被形象地称为成渝两地的“煤口袋”。川南煤田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南邻云、贵两省,北连内江、自贡,东接重庆,西靠乐山,地势南高北低,涵盖宜宾、泸州所辖的筠连、高县、珙县等8个县,面积约13000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其在四川乃至川渝地区的能源供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古叙矿区:从误解到开发


在川南煤田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古叙矿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转折,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能源探索传奇。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古叙矿区一直被贴上“煤质低劣”的标签,被外界认为是灰分、硫分两高的劣质煤,如同“鸡窝煤”一般,用途不大,还污染环境,缺乏开发价值。这样的误解,就像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在古叙矿区的上空,使得投资开发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丰富的煤炭资源被深埋地下,无法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但四川省地质局135队的勘探队员们没有被这看似盖棺定论的结论束缚。他们从区内以往的煤质资料中发现了一丝曙光:古叙矿区北翼的几个矿段存在几层低硫高热值煤,且可选性好,经洗选后硫分可降到1%左右。这一发现得到了时任四川省煤管局总工程师的认可,也点燃了进一步研究古叙矿区煤炭资源的希望之火。


随后,135队上报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四川省煤管局、泸州市政府,由三方批准共同立项出资开展课题研究《古叙矿区优质无烟煤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研究》。1992-1993年,135队的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们深入野外,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室内仔细分析、绘制图件、编写报告。最终成果令人惊喜:在矿区的35亿吨煤炭资源中,优质煤大于60%,高硫煤仅约20%,其余为中等硫分煤。这一研究成果,彻底查明了古叙矿区煤炭质量的真实面貌,让古叙矿区从被误解的“丑小鸭”变成了潜力无限的“白天鹅”,其不良形象也从此得到改变。1993年8月,该课题通过鉴定,并荣获四川省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为川南能源资源基地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这一重大发现,促使古叙矿区被纳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之中,如同拿到了能源开发的“入场券”,加速了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的进程。此后,古叙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进度显著加快。2008年12月31日,由四川煤炭产业集团、四川化工控股集团、四川投资集团和兴泸投资集团四家大型国有企业联合组建的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核心职能就是加快古叙煤田开发,实现煤、电、化、冶一体发展。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在古叙矿区投建煤矿3个,筹建煤矿11个,为古叙矿区的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7年,135队出资入股大地投资公司,获得古叙矿区大村矿权12%的股权,进一步加强了对古叙矿区开发的参与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为缓解省内及成渝地区能源需求矛盾,盘活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的探矿权资产和蜀道集团的叙大铁路存量资产,2022年8月10日,大地投资公司、四川蜀道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大村井田煤炭资源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各方携手,共同推动古叙矿区大村井田煤炭资源的开发,争取尽快建井投产,让古叙矿区的煤炭资源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大村井田煤矿项目详情


在古叙矿区的开发进程中,大村井田煤矿开发项目(一期)无疑是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3月26日,这一项目在泸州市古蔺县正式开工,标志着四川煤炭能源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大村井田煤矿开发项目意义非凡,它是近十年来首次获批的四川大型煤矿新建项目,规划年产能240万吨,资源总量约5.55亿吨。如此庞大的产能规划和丰富的资源总量,使其在四川煤炭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国家“十四五”煤炭产能规划重点项目,它已获国家能源局核准批复,并纳入2025年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就像被贴上了“重点保障”的标签,承载着保障能源供应、推动区域发展的重任。


该项目由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下属公司大地投资公司牵头实施,汇聚了各方力量,共同为项目的推进保驾护航。计划于2027年建成投产,届时,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煤矿将在古叙矿区崛起。项目建成后,配套建设240万吨/年选煤厂,构建“煤-电-化-材”循环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构建,就像是搭建了一座能源转化的“立交桥”,煤炭不再仅仅是单一的能源产品,而是通过循环利用,实现了从煤炭到电力、化工产品、建筑材料等的多元转化,大大提升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也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绿色智慧矿山建设


在大村井田煤矿开发项目中,绿色智慧矿山建设理念贯穿始终,就像一条绿色的纽带,将现代科技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引领着项目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项目积极探索“5G+”智能开采技术,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就像是给煤炭开采装上了智慧的“大脑”和敏捷的“神经”。以陕煤集团彬长矿业公司为例,其在小庄矿建成的“5G+智慧矿山”项目,利用5G无线通信技术、MEC架构、超融合架构、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了高效的智能化生产执行、经营管理和科学风险预警体系。大村井田煤矿也将借鉴类似的成功经验,通过5G技术实现井下设备的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让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能够根据井下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运行参数,保障煤炭回采率。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5G技术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精准地定位煤炭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就像在黑暗的矿井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煤炭开采的每一个角落。


同步构建的“煤-电-化-材”循环产业链,更是项目的一大亮点。这一产业链的构建,打破了传统煤炭产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多级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立足煤炭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非煤产业,重构产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改革传统的产业链,促使产业链的有机集成与优化升级,并最终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基础,以“煤、电、化工、建材、煤机制造”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循环经济促进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大村井田煤矿项目建成后,煤炭经过洗选加工,精煤用于发电,煤矸石、煤泥等废弃物则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实现了从煤炭到电力、化工产品、建筑材料的多元转化,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像搭建了一座资源循环利用的“立交桥”,让煤炭资源在不同的产业环节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也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层气,俗称“瓦斯”,长期以来被视为煤矿开采的安全隐患,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四大重点煤层气片区之一,积极推进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不仅能减轻矿井灾害程度和降低矿井生产成本,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大村井田煤矿将借鉴这些经验,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进行抽采和综合利用,用于发电、生产化工产品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原本的安全隐患转化为绿色能源,实现了变害为宝,既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又为地区的能源供应增添了绿色动力,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项目建成后的深远影响


2027年,大村井田煤矿开发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将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川南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的能源供应格局带来深刻变革,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


对川南地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有效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局面。长期以来,川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电煤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瓶颈。大村井田煤矿规划年产能240万吨,投产后将源源不断地为川南地区提供稳定的煤炭供应,满足电厂发电需求,保障电力的稳定生产。就像为川南地区的能源“动脉”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让地区的电力供应更加稳定,为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


从四川全省层面来看,新增的240万吨产能有利于推动全省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四川煤炭资源相对匮乏,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至关重要。大村井田煤矿项目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循环产业链模式,将煤炭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通过“5G+”智能开采技术保障煤炭回采率,避免资源的浪费;构建“煤-电-化-材”循环产业链,实现煤炭的多级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不仅增强了四川能源供应的韧性和弹性,还为全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带动其他煤炭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省煤炭产业的升级转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村井田煤矿项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能源保障角色。成渝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能源的需求巨大。稳定的能源供应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大村井田煤矿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成渝地区提供了坚实的煤炭能源保障。充足的电煤供应,能够确保电厂稳定运行,满足成渝地区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电力需求。同时,循环产业链的构建也为成渝地区的化工、建材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材料支持,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就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装上了强劲的“能源引擎”,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