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榆林煤炭市场: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

——价格在震荡中寻底与反弹
韩一凡
2025-03-24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自2025年3月以来,榆林煤炭市场的价格走势可谓是跌宕起伏,犹如一场激烈的多空博弈,吸引着无数从业者和投资者的目光。


从整体态势来看,榆林动力煤价格自年初便持续处于弱势,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市场内部的供需关系调整,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变化的影响。截至3月13日,CCTD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参考价降至695元/吨,同比降幅达23.3%,这一价格水平创下了近四年的新低,宛如一记重锤,敲响了市场的警钟。


在区域价格表现上,榆林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榆阳区6000大卡末煤价格从814元/吨降至727元/吨,跌幅10.7%,价格的下滑反映出该地区煤炭市场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微妙变化;神木5800大卡末煤价格在670元/吨附近波动,同比降幅超20%,长期的价格波动使得当地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挑战。这些数据背后,是煤炭市场供需格局的深度调整,以及行业发展方向的悄然转变。


然而,市场并非是一边倒的下行态势。在这片看似低迷的市场中,也悄然涌现出一些价格反弹的亮点。非电需求的复苏成为了推动部分煤种价格回升的关键力量。随着水泥、冶金行业的复工复产,它们对煤炭的需求逐渐增加,如同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府谷6100大卡块煤价格单周上涨26元/吨,涨幅3.8%,这一价格上涨直接反映了相关行业对优质煤炭的强劲需求,也体现了煤炭市场在不同领域需求变化下的灵活性;榆阳区6000大卡末煤3月价格环比上涨5.1%,高卡煤凭借其优质的燃烧特性和较低的污染排放等品质优势,在市场中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成为了市场结构性需求支撑的重要体现。这种价格的反弹并非偶然,它是市场供需在局部领域重新平衡的结果,也是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供需格局:供应宽松下的需求分化


在榆林煤炭市场的大棋盘上,供需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它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左右着煤炭的价格和市场的活跃度。


从供应端来看,榆林主产区的煤矿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3月,约115处煤矿正常生产,它们如同一个个不知疲倦的巨人,源源不断地将煤炭从地下开采出来,使得日均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长协履约率的提升更是给市场供应带来了稳定的预期,当长协履约率提升至80%以上时,意味着大部分煤炭资源已经按照事先签订的协议有了明确的去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市场煤的流通空间。市场煤原本在市场中扮演着灵活调节供需的角色,但如今可操作的空间变小,这对煤炭市场的价格形成和交易活跃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口煤方面,印尼HBA新政的实施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一政策推高了进口成本,使得进口煤在价格上的优势逐渐减弱。3月进口量环比下降40万吨,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进口煤对国内市场的供应冲击在减小。部分品种价格倒挂,即进口煤的价格高于国内煤价,这使得贸易商在进口煤炭时面临着成本倒挂的困境,从而降低了他们进口煤炭的积极性,内贸压力也因此边际减轻,为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再看需求端,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犹如两条背道而驰的轨道。供暖季结束后,电力需求如同退潮的海水一般迅速疲软。电厂日耗回落至低位,这意味着电厂对煤炭的消耗速度大幅减缓,库存可用天数维持在19天以上,处于较为充裕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电厂的采购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以长协为主,对市场煤的采购热情降至冰点,市场煤成交冷清,这无疑给煤炭市场的整体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非电行业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它们成为了煤炭市场中的一股新活力。水泥、化工行业开工率提升,冶金煤需求增加,这些行业的复苏使得对煤炭的需求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它们就像一个个饥饿的“食客”,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榆林块煤价格单周上涨1.4%-3.8%。这种需求的分化使得煤炭市场的供需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机遇。不同行业对煤炭需求的差异,使得煤炭企业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以适应这种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


库存与物流:高库存压力与物流困境


库存与物流,作为榆林煤炭市场的两大关键环节,在2025年3月呈现出了复杂而严峻的局面,它们就像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市场的肩头,制约着市场的发展和煤炭价格的反弹。


当前,环渤海港口库存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如同一个不断膨胀的“巨型仓库”。数据显示,其库存达2927.5万吨,同比增长40%,如此庞大的库存规模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抛货压力。贸易商们望着堆积如山的煤炭,心急如焚,他们急于将手中的煤炭抛售出去,以回笼资金,但市场的承接能力有限,这导致港口煤价与坑口价倒挂扩大至50元/吨以上。这种价格倒挂现象使得贸易商在销售煤炭时面临着巨大的亏损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榆林本地煤矿的库存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库存去化缓慢成为了困扰煤矿企业的一大难题。部分矿区因销售不畅,煤炭大量积压,煤矿的仓库被塞得满满当当。这些积压的库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场地,还对煤矿的正常生产和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缓解库存压力,煤矿企业不得不降低生产速度,甚至暂停部分生产设施的运转,但这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高库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供应端,榆林主产区煤矿开工率居高不下,持续向市场输送大量煤炭,使得市场上的煤炭供应量远远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长协煤的稳定供应也使得市场煤的流通空间被压缩,进一步加剧了库存的积累。从需求端来看,电力需求疲软,电厂日耗回落,对煤炭的采购量大幅减少,导致煤炭在港口和煤矿堆积。而进口煤方面,尽管3月进口量环比有所下降,但前期大量进口的煤炭仍在市场上流通,对库存的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物流成本也是制约榆林煤炭市场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费(如黄土庙至梁山北站123.14元/吨)和税费(128.26元/吨)如同两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贸易商的肩头,大幅推高了煤炭的综合成本。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贸易商在发运煤炭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这导致他们发运意愿低迷,对市场的活跃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港口调出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阶段性补库,当补库需求减弱时,港口调出量就会明显下降。这使得煤炭在港口的停留时间延长,进一步加重了库存压力。而物流效率的低下,如运输时间长、装卸速度慢等问题,也使得煤炭的流通速度减缓,无法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政策与行业动态: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


在榆林煤炭市场的复杂棋局中,政策与行业动态犹如关键的指挥棒,引领着市场的走向,其与市场之间的博弈也成为了影响市场格局的重要力量。


面对市场的困境,政策层面迅速做出了反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发文,展现出了稳定市场的决心和行动力。这一举措要求企业主动调整生产节奏,就像是给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按下了一个“调速键”,使得煤炭的生产不再盲目扩张,而是更加贴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控制劣质煤进口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劣质煤的大量涌入不仅会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通过控制进口,能够净化市场环境,为优质煤炭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龙头企业也纷纷采取应对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晋能集团等行业龙头,在这场市场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减少下水煤进港量,将日均进港量压至10万吨,这种做法有效缓解了港口滞销的压力,就像给拥堵的港口交通疏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转向铁路直达销售,这种销售模式的转变,不仅缩短了煤炭的运输路径,降低了物流成本,还提高了销售的效率和稳定性。


资本市场对煤炭行业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3月13日煤炭板块逆势大涨,板块涨幅达到3.6%,这一涨幅在当天的市场中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上涨反映出市场对政策红利和迎峰度夏需求的预期,就像是投资者们看到了市场未来的曙光,纷纷加大对煤炭板块的投资。专项债的发行就像是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让投资者们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潜力;迎峰度夏期间,电力需求的增加是必然趋势,这也使得煤炭作为发电的主要燃料,其市场需求有望得到提升,从而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


然而,煤价与股价的背离现象却凸显了行业内部的矛盾。尽管股价在上涨,但煤价却处于低位震荡的状态,这种背离让市场参与者感到困惑和迷茫。它反映出市场对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预期,一方面,政策红利和需求预期给投资者带来了信心;另一方面,市场的供需矛盾、高库存压力以及行业的长期转型压力,又让人们对煤炭行业的前景充满担忧。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煤炭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也需要行业内各方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未来展望:在挑战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展望榆林煤炭市场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虽有风浪,但也能寻得避风的港湾和前行的方向。


从短期来看,预计3月下旬至4月,动力煤价格将在650-700元/吨的区间内波动,宛如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运行。高库存和进口因素就像两座大山,限制了价格的反弹空间,使得价格难以突破上方的阻力;非电需求的回暖则像是一股温暖的春风,为市场带来了一丝生机,或能延缓价格的跌势,避免市场陷入更深的困境。这一时期,市场将在多空力量的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将牵动着从业者和投资者的心。


从中长期视角出发,行业将迎来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这是一场关乎行业未来发展命运的变革。淘汰落后矿井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关停3000家小煤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资源向优质产能集中,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优质产能就像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它们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在市场的浪潮中稳定前行。这种集中化趋势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使得市场的供需关系更加合理,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榆林积极推动煤基氢能和煤化工项目,这是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为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华秦氢能产业园的建设,标志着榆林在煤基氢能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将煤炭与新兴的氢能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煤炭的附加值,还能减少对传统煤炭需求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煤化工项目如烯烃、乙醇的发展,也为煤炭的多元化利用提供了方向,将煤炭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进一步拓展了煤炭行业的产业链,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效益。


对于贸易商而言,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制定精准的经营策略。锁定高卡煤资源是关键,优先采购5500大卡以上煤种,因为高卡煤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需求韧性,能够在价格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有效规避低质煤价格风险。利用大数据跟踪港口库存与进口周期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对这些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动态调整采购节奏,在市场的变化中抓住机遇,降低风险。


投资者在面对煤炭行业时,也需要谨慎而明智地做出决策。关注高分红龙头企业,如陕西煤业,这些企业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分红水平,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就像投资领域的“定海神针”。非电需求弹性标的也值得关注,随着非电行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煤炭企业可能会迎来业绩的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同时,投资者也不能忽视市场中的风险,库存去化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持续加剧,进口政策突变则可能打破市场原有的供需平衡,这些风险都可能对投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风险管理。(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