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市场困局:供需失衡下的价格之殇​

韩一凡、丁雅丽
2025-03-21
来源:煤周刊

煤周刊讯: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动力煤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市场动态牵动着能源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神经。然而,步入2025年,动力煤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供给端的放量与需求端的疲软形成鲜明反差,库存积压如山,价格持续下行,整个行业仿佛置身于寒冬之中。为深入探究这一复杂局势,煤周刊记者深入主产地、港口以及相关企业,展开了一系列实地调研。


增产与撤离潮:供给端的双面困境


走进陕北的榆林,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今却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气息。2025年1-2月,国内原煤产量同比增长7.7%,主产地在加速生产与低基数效应的叠加下,供给端持续放量。榆林作为重要的产煤区,在这场增产潮中自然也不甘落后。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大型煤企如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其产量增速低于行业均值,这一现象凸显了产能分化的严峻现实。榆林当地一位资深煤炭行业分析师向记者透露:“大型煤企在资源储备、开采技术以及安全生产标准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中小煤矿为追求短期利益,超产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行业整体产量增速被拉高,而大型煤企出于长期战略考量,并未盲目跟风扩产。”


更为严峻的是,榆林、鄂尔多斯等主产地正经历着近五年最严峻的贸易撤离潮。在榆林的煤炭交易市场,记者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许多摊位冷冷清清。一位从事煤炭贸易多年的中间商无奈地说:“现在生意太难做了,榆林高热值煤单周暴跌22元/吨,我们发运一批就亏损一批,亏损面已经扩大到65%。”不仅如此,山西焦煤矿流标率居高不下,铁路煤运量同比萎缩18%,市场信心崩塌,“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在行业内蔓延。


是什么导致了贸易撤离潮的出现?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中间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另一方面,主产地环保检查力度加大,煤炭质量管控更加严格,一些不符合标准的煤炭难以销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需求疲软:火电与非电行业的拉扯


在动力煤需求端,火电行业的低迷表现成为拖累市场的主要因素。1-2月规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1.3%,火电降幅更是扩大至5.8%。走进一家位于华北地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记者看到偌大的厂区内,部分机组处于停机状态。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受高基数效应影响,加上新能源发电的冲击,火电需求疲软,我们的发电量明显下滑。”


不过,并非所有行业都处于低迷状态。基建投资(+9.95%)与汽车产量(+13.9%)的增长支撑了部分非电需求。在一些建筑工地,记者看到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为煤炭下游行业带来了一丝生机。然而,钢铁(生铁产量-0.5%)、地产(新开工面积-29.6%)的持续低迷又让这份希望变得黯淡。化工、建材需求也呈现出分化态势,甲醇产量增长9.8%,而水泥产量却下降了5.7%。


煤炭下游四大行业(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需求同比-3.3%,整体需求仍处于下行通道。“目前的市场情况非常复杂,火电需求不振,非电行业虽然有部分增长,但难以弥补火电的缺口,煤炭市场需求端面临着巨大压力。”一位能源行业专家指出。


库存高压:港口与电厂的“堰塞湖”危机


来到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记者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煤炭仿佛一片黑色的海洋。截至3月19日,环渤海八港库存突破2946万吨,同比增加959万吨。曹妃甸港垛位周转率跌至0.5次/月,存煤热值劣化加剧了抛售压力。港口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库存积压严重,场地都快放不下了,为了尽快出货,只能不断降低价格。”


电厂库存同样高企。据Mysteel数据,截至3月14日,全国统一口径375家电厂库存6744.8万吨,可用天数20.3天。部分煤种长协煤与市场煤倒挂35元/吨,这使得电厂采购需求大幅收缩。一家电厂的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优先采购价格更有优势的长协煤,市场煤的采购量会大幅减少。”


随着北方供暖结束,淡季来临,终端“去库”成为主旋律。但问题在于,库存转移而非消化,市场供需宽松格局难以改变。一位煤炭物流企业的负责人说:“现在大家都在想办法把库存转移出去,但下游需求不旺,转移出去的库存很快又会堆积在其他地方,整个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


价格博弈:跌势中的挣扎与努力


国内煤价春节后累计下跌74元/吨,部分煤种跌破长协价,进口煤价差收窄(Q3800价差仅14元/吨),终端采购仍以谨慎为主。在煤炭交易市场,记者与多位采购商交流发现,他们都在观望,等待价格进一步下跌。


面对这一困境,煤炭协会倡议“控产保价”,新疆部分煤矿响应号召减产40%,铁路也推出了运费优惠政策。然而,中间商“休克疗法”(20%冻结业务)与中小贸易商离场(30%)反映出行业寒冬并未消退。当前煤价已触及75%煤矿现金成本线,若4月环渤海库存突破3100万吨,或触发强制疏港,导致价格“雪崩”。


“煤炭协会的倡议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部分煤矿为了维持生存,难以严格按照减产要求执行。而且市场需求不旺,即使减产,价格也难以回升。”一位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未来展望:困境中的曙光与方向


短期来看,高库存压制叠加季节性需求走弱,煤价反弹无望,预计4-5月继续探底。关键变量在于非电需求能否承接800万吨/月的增量,或政策端是否会出台更强力的干预措施。


从中长期来看,行业“去产能”周期已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都提到,动力煤行业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拓展煤炭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对于贸易商而言,需紧盯港口去库节奏及进口煤性价比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而电厂则需平衡长协与市场煤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动力煤市场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供给放量撞上需求疲软,库存高压倒逼价格下行。唯有非电需求超预期复苏或政策强力托市,方能扭转颓势。眼下,行业寒冬仍在持续,市场参与者需系好“安全带”,等待触底反弹的曙光。在这场市场变革中,谁能率先适应新的形势,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丁雅丽、韩一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