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里,煤炭往往与“黑”“粗”“重”等字眼挂钩,然而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开滦集团却悄然演绎着一场从“黑”到“白”、从煤炭到高端新材料的神奇蜕变。3月4日,记者深入开滦集团化工新材料中试示范基地,探寻这一煤中抽“丝”背后的奥秘。
踏入示范基地,一条崭新的生产线格外引人注目,洁白的丝线正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迅速缠绕成卷。基地负责人李建华满脸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业化示范装置,专门用于生产微米级高强度聚甲醛纤维,年产量可达50吨。”阳光下,这些微米级高强度聚甲醛纤维白得发亮,很难让人将其与黑乎乎的煤炭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开滦集团并非直接从煤炭中抽“丝”,而是通过构建一条完整的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了煤炭价值的华丽转身。在示范基地相邻区域,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唐山开滦炭素化工有限公司、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以及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共同构成了开滦集团京唐港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在这里,煤炭从焦炉煤气起步,历经甲醇、甲醛等中间环节,最终转化为聚甲醛高分子材料,直至制成微米级聚甲醛纤维,完成了令人惊叹的“从黑变白”之旅。
记者拿起聚甲醛纤维样品揉搓,并未感受到想象中“高强度”材料的坚硬,反而触摸到如棉纱般的柔软。“可别被它的手感骗了,这款产品柔中带刚,其所能承受的拉伸强度完全不输钢丝。”李建华指着一旁标有“开滦钢”的包装袋解释道,这便是产品的原料——一种被誉为“赛钢”的聚甲醛高分子颗粒。为了直观展示纤维的强度,李建华现场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束细细的丝线绑在水桶上,轻松拎起了重达20公斤的水,引得现场众人纷纷惊叹。
仔细观察这束丝线的横截面,会发现其中有着许多细微分叉。原来,看似普通的一束丝线,实则由288根微米级高强度聚甲醛纤维组成,单根纤维直径不足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但其拉伸强度却达到了钢丝的水平。从聚甲醛高分子颗粒到高强度聚甲醛纤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的差别,背后却是技术人员长达12年的艰苦钻研。
2012年项目谋划之初,开滦集团化工新材料中试示范基地主任工程师金旺就投身到这个“从零开始”的课题研究中。金旺回忆道:“当时,聚甲醛材料在国内已较为常见,但要把它拉成粗细均匀的微米级丝线,难度极大,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面对重重困难,“填补空白”四个字成为了团队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最大动力。如今回顾研发历程,金旺笑称自己“轧了十多年面条”,他形象地解释说:“要想面条好看且筋道,面粉多少、水温高低、压力大小都得做到分毫不差,研发聚甲醛纤维也是如此,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李建华看来,强度高仅仅是高强度聚甲醛纤维众多特性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他强调,耐腐蚀、抗疲劳等综合性能才是产品优于其他材料的“王牌”。也正是凭借这些突出优势,高强度聚甲醛纤维中试装置刚投入使用,李建华便接到了来自欧洲的订单。原来,这位客户从事海工绳缆生产,一直深受传统金属材料自重大、易锈蚀等问题的困扰,寻遍世界各地都未能找到理想的替代材料,最终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发现了开滦集团的相关线索,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谈及产品价格,李建华难掩喜悦之情:“一吨产品的售价与原材料煤炭相比,附加值提升了数十倍。”回忆起客户毫不犹豫接受报价的场景,他感慨地说:“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含新量’,才能让产品的‘含金量’更足。”开滦集团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煤炭的深度转化,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为传统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此次调研深入展现了开滦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未来,开滦集团有望继续依托技术创新,延伸和完善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为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传统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树立新的标杆。(韩一凡)